第11章

作品:《崇祯:朕就是盛世之君

    第九章 窘境,大明太虚了
    “皇爷,喝口茶歇歇吧。”
    在孙承宗他们,离开东暖阁后,王承恩捧着一盏茶,恭敬的递到崇祯皇帝跟前,劝说道:“皇爷,您要保重龙体啊,您都……”
    “好啦王大伴,别再说这些了。”
    崇祯皇帝接过茶盏,一饮而尽,嚼着嘴里的几片茶叶,说道:“眼下这样的态势,朕如何能睡得着。”
    自没有再去文华殿理政,在乾清宫的这几日,崇祯皇帝就没离开过这里,甚至连早朝这种形式主义,也没去陪朝中那帮文臣做样子,一直都待在乾清宫筹谋着,如何打赢这场跟建虏的仗。
    特设军机处,这仅仅是个开端,如何收拢军事决策权,扩大军机处的权柄,是崇祯皇帝后续要做的。
    在方才的商讨中,崇祯皇帝对王洽、李邦华的一些表现,还是有些不满的,显然他们没摆正位置,没认识到自己创设军机处,到底是带着怎样的含义。
    “皇爷,户部尚书毕自严,于乾清门外求见。”
    高起潜恭敬的走进东暖阁,对眉头微皱的崇祯皇帝,拱手作揖道。
    “何事求见?”
    崇祯皇帝问道。
    “回皇爷,是关户部钱粮支出的政务。”
    高起潜回道。
    这是来向朕诉苦啊!
    大明的财相,看来处境也不好啊。
    “宣吧。”
    崇祯皇帝双眼微眯,说道。
    毕自严,天启、崇祯两朝,皆出任过户部尚书,执掌大明财政,天启朝,还曾任天津巡抚,担着催督辽饷的重担,算是一名不可多得的人才,跟东林党有些渊源,但也只是有些渊源。
    能在明末这个动荡时期,稳住大明岌岌可危的财政,这已然是了不起的存在了。
    不过说起来,眼下的东林党,在朝堂中的体量,还真是有些太大了,这朝堂制衡完全成了摆设,趁着这次建虏进犯大明,必须要好好谋划一下此事了。
    “臣毕自严,拜见陛下!”
    一道中气十足的声音响起,打断了崇祯皇帝的思绪。
    “毕卿,无需多礼。”
    崇祯皇帝面露笑意,对自己拱手作揖的毕自严,说道:“毕卿,此来见朕,可是有政务要奏?”
    “是的,陛下。”
    毕自严眉宇间透着忧色,看向崇祯皇帝,说道:“此番建虏寇边,接连攻破大安口、龙井关等地,使得京畿一带人心惶惶。
    眼下京畿粮价飙升,而陛下又下中旨,颁戡乱救国之诏,欲命天津、登莱、东江等地兵马进京。
    甚至袁崇焕所率援军,也需朝廷调拨钱粮供应。
    只是户部这边,所能支出的钱粮不多,到时这些钱粮支出,就成了大难题了。”
    明末,有一项永恒不变的话题,其实就是银子。
    所处小冰河时期下,导致大明财政出现缩减,朝廷为解决层出不穷的灾害,流寇反叛之事,居高不下的军饷,还有各项开支,只能不断摊派三饷,拆东墙补西墙,这也加剧了社会矛盾。
    可大明真的缺银子吗?
    还真不缺!
    国家财政层面缺银子,然民间却藏着大把银子,尤其是大明官员、勋贵、藩王群体,那一个个都是富得流油!
    “是为了此事啊。”
    崇祯皇帝说道:“毕卿,这件事情,朕有所思量,眼下你无需考虑这些,到时军机处这边,会设法解决的。”
    “这……”
    毕自严有些难以置信,看向崇祯皇帝,心中生出惊疑,户部都没办法解决的难题,难道一个临时设立的军机处,就能解决吗?
    “好啦毕卿。”
    崇祯皇帝站起身来,对错愕的毕自严说道:“你眼下要做的,是把控好户部之事,稳定好京城局面,不要叫粮价飞涨。
    朕现在要处置军机要务,你就先退下吧。”
    了解明末财政的根节,知晓朝中文官的德性,崇祯皇帝没打算通过户部,搞什么丢脸面的募捐之事。
    毕竟原有时空中,崇祯皇帝不就这么做过嘛,可结果呢……
    眼下受建虏寇边一事影响,京畿这边粮价暴涨,许多商贾都参与其中,崇祯皇帝可没打算放过,这些想趁机发国难财的人。
    在大明的财政收入,没被调拨到正轨前,崇祯皇帝准备采取一些非常规手段,来增加国库的收入。
    而不是丢了面子、里子之后,什么实际问题都没解决!
    “……臣告退!”
    见天子这般,毕自严只能强忍心中惊疑,眉宇间的忧色未减,拱手作揖道。
    大明的财相,现在只能先冷落你一下了。
    朕可没有多余的精力,被朝中这些琐事扰了心神,外朝这摊子事,暂叫内阁维系吧,朕要抓紧时间,增强皇权才行。
    看着毕自严有些佝偻的后背,崇祯皇帝心中生出感慨,但想要自己要做的事情,也就没多说其他。
    “王大伴,眼下内帑这边,还有多少银子?”
    在毕自严离开后,崇祯皇帝双眼微眯,看向王承恩询问道。
    王承恩当即回道:“回皇爷,内帑这边,尚有二百九十余万两银子。”
    “朕这个大明天子,还真是够穷的啊。”
    崇祯皇帝听后,不由的感慨道:“眼下建虏寇边,使得国朝震动,京畿人心浮动,外朝国库空虚,户部收支失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