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59章 豪横的牛罗村
作品:《穿到年代当姑奶奶》 晚上,周氏临睡前,躺在暖和的被窝里,迷迷瞪瞪的想,村长说了开春要种植新的经济农作物,让大家各自考虑认筹投资多少份额。
到时候,自己多投一些钱,虽然不知道新的经济农作物是什么,但既然是从牛罗村那边要的,肯定是赚钱的。
如果下新村不是和牛罗村一个大队,这么好的好事可轮不上。
下新村里,和周氏一个想法的人大有所在,傻子才会不投钱呢。
现在不过七七年。
在县城里能买得起大彩电的人家都屈指可数,但在大山乡却是一点也不奇怪。
各個村里,不说家家户户一台大彩电,但十户有八户是有大彩电的。
这大彩电的普及率,张秋田都忍不住感慨,大山乡的人日子是真的过的好啊。
此时,大家闲来无事,都围坐在电视机跟前,烤着玉米,烤着地瓜,有些还烤上了甘蔗,一家人一边看一边笑。
也有的人家烤上了点肉串,饭碗是吃饱了,不过如今有条件了,吃点烤肉当零嘴也不是不行。
但是要说豪横的,还得牛罗村。
烤鱼烤肉烤菜。
在白曦的开发下,之前在剧组的村民带动大家吃烧烤,那叫一个熟练,甚至已经发展出了万物皆可烤的架势来。
肉得肥瘦相间的,烤起来才香。
鱼得来一些,不管是海里的还是河里的,螃蟹和虾也不能少。
小鲍鱼和小青龙得有。
生蚝一个个带着壳烤,也有把肉挑出来用一个铁板一起烤的,倒上蒜泥,啧啧啧,一口气吃个五六个都不算什么。
鸡翅得划上两道,抹上蜂蜜,鱿鱼大的切片,小的整只串上,烤起来味道叫一个好。
蔬菜也烤,茄子啊、土豆呀、韭菜啊、生菜和娃娃菜,想吃什么烤什么。
还有支了一个锅,炸上孩子们喜欢的薯条,沾上番茄酱,小娃娃们提着一个比巴掌大一圈的小竹篮,装着炸好的薯条,撒欢的和小伙伴跑着玩。
晒谷场上,飘着香味混着大家伙的说笑声,还有那投射在幕布上的电视机画面,热闹又温馨。
把大彩电里的画面投放在电影布幕上,白曦不过提点了几句,研发部就捣鼓出来了,技术上虽然不大成熟,不过有白曦在啊。
所以,牛罗村的人凑在一块用大幕布看电视已经不是第一回了。
此时,牛罗村热闹非凡。
大人也不拘着孩子在自己跟前,放着让娃娃们撒丫的和小伙伴玩,自己正好和周围的乡亲说说八卦,聊聊天。
偶尔听到哪个烤串熟了的喊声,小奶娃们又转身提着小竹篮一窝蜂的赶过去。
“烤翅~”
“羊肉串好吃。”
“我喜欢鱿鱼。”
“大虾好吃呢。”
“牛板筋也好吃,可以咬很久呢。”
“小鲍鱼可好咬啦,肉乎乎的,弹弹的。”
小孩子就是小孩子,说喜欢吃的都能争起来。
“姑奶奶喜欢吃烤茄子,我也喜欢。”
“对对,姑奶奶喜欢的我也喜欢。”
“姑奶奶什么都喜欢。”
“姑奶奶那叫不挑食,我们也不可以挑食……”
每次村民们烤出新的东西,都会往白曦的桌上送一些。
一次三五七串的,但是次数一多,东西也就不少了。
但是大家也不怕白曦吃不完,桌边还有小黑呢,就它那个大个头,给多少都能吃的下。
“姑奶奶,今年舞蹈队打算要扩招。”
年三十本来不应该说工作的,但看着春节联欢晚会,又正好看到,陈大柳就忍不住开口提一嘴。
白曦头也不回:“教育培养这种事情,你们看着安排就行。”
这种事情,每年都会有培养计划的,白曦早几年就不管了,左右有人专门盯着呢,特别是陈大柳,但凡是沾着钱字的,他就必须要过目。
扩招意味着需要加大支出,要知道,培养一个优秀的舞蹈者可是不小的费用,别人是自费的,但在牛罗村,是村里给出钱的,自然是要仔细又郑重了。
“哎。”陈大柳也就随口一问,顺便把手中端来的葡萄放下:“姑奶奶,晚上吃太多肉容易积食,您吃点水果消消食。”
一旁,刚接了一只烤整鸡的小黑闻言瞥了陈大柳一眼,虎眼微眯,它怎么觉得小柳这是内涵它呢?
于是,小黑表示不满的从喉间冲陈大柳吼了两声。
陈大柳看去,关切:“小黑,你怎么了?那不舒服?吃太多了不消化?还是被骨头塞着牙了吗?”
小黑一听,身体僵住,下一秒,三两下就把鸡肉吞下去。
这个时候,陈大柳还在说着。
“这可怎么办?”
“你别急,我给你想想办法……”
“吼吼~~”你闭嘴吧你,小黑大爷我牙齿好着呢。
状是为了表示自己牙齿好,小黑对着陈大柳龇牙咧嘴的。
陈大柳微微俯身看了看,一脸肯定的点点头,夸道:“小黑,你的牙口真好啊,又白又亮,还尖,我们村就找不到比你牙齿好的了。”
“吼~吼吼~”那是当然。
陈大柳继续补充道:“我们村里,姑奶奶第一,你第二。”
小黑闻言往白曦的方向看了一眼,回头点点头,这是真的,主子的牙口必须要好呀。
“不过小黑,你牙口再好,也得仔细……”
“我和你说,小黑,这吃东西就得细嚼慢咽,这样对身体好,要不然胃消化会有负担的,对牙齿也不好……”
陈大柳啰嗦,哪怕和小黑也能谈得来,于是啰啰嗦嗦的说了几分钟。
最后还是小黑不愿意搭理他了,扭头继续吃肉,他才意犹未尽的下去。
不止是周氏,大山乡其他家里有大彩电能看春节联欢晚会的人家里,一听报幕的时候,听到主持人提及舞蹈队的名称时,那叫一个激动。
“妈呀,是我们乡的舞蹈队呢。”
“我们乡居然有人上春晚了。”
“我瞧瞧,那不是我二大爷邻居家孩子的同学吗?”
大人们纷纷激动的辨认讨论着,而孩子们则是更凑近了。
“我知道她,她是我同学的姐姐。”
“这个我知道,她家就住在……”
“这个,这个,我和她弟弟初中当了一学期的同桌呢。”
(定时有误,昨天不舒服也没发现,和大家道个歉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