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六章 触目惊心
作品:《纵横帝国之忠信天下》 崇德县三彪等人临时找的一间民房之中,赵忠信喝了一口燕厉风递过来的水,对李椿年说道:“坐下说话吧。”
崇德县知县钟梓站在门外,等候处置。
“难道崇德县有何隐情或者是崇德县入不敷出?”赵忠信接着问道。
赵忠信已经想起了李椿年,此人不就是王铁说过之人吗?曾任户部侍郎,推行经界法,而被秦侩贬黜出了朝廷,没想到在此处碰到了此人。
李椿年是个能吏,赵忠信不由得对他有了兴趣,想听听他如何解释此事。
因在外,赵忠信又是便装,于是李椿年也不客气,坐下来说道:“官家,崇德县确实是入不敷出,且缺口异常之大,崇宁县岁入无非只有丁盐、坊场课利钱、租地钱、租丝租紵钱,岁入不过一万七千缗上下,可崇德县的岁支却要三万七八千缗,负担极为沉重,崇德县财政是极为窘困,官家,其中的缺口足有两万缗啊。”
赵忠信闻言顿时大吃一惊,一个县的财政赤字居然有如此之大?简直太骇人听闻了。
“是何原因造成了目前这种状况?”赵忠信皱眉问道。
“官家”李椿年接着说道:“宋金战事骤起,崇德县要负担大军钱、上供钱、籴米钱、造船钱、军器物料钱、银娟钱等等,又有返乡奉祠,祠禄官的请俸钱,过往官兵所费及其他州郡拖欠的。此还未包括祠禄官的食俸,县衙官吏、衙役、杂役的俸禄、过往官兵的勒索。
就因为如此,崇德县连续两任县均是到任后不到一个月就辞官而走,?知县到任后尽心竭力完成应付监司与户部的需索,但仍是入不敷出,官衙的俸禄已经拖欠了半年了,?知县家中也是非常清贫,就连祖产都拿出来填补缺口了,他家里也是借上了高利贷,钟知县此处预借实属无奈之举。”
赵忠信闻言震惊不已,一个堂堂知县居然被逼到了如此境地?知县如此,知县之下的县丞、县尉、衙役等人更应该是如此。
人被逼急的时候,或失去理智,如盘剥百姓。
“此时已经没有战事,仍是如此吗?”赵忠信沉吟良久后又问道。
“沉屙宿疾,岂是一副汤药就能治愈?”李椿年说道。
赵忠信点头道:“此沉屙宿疾在何处?愿闻其详。”
李椿年沉吟片刻后说道:“臣是绍兴十九年因寝失本意离开了朝廷,绍兴十九年朝廷岁入为六千三百二十万缗,其中田赋、和买折帛钱为一千万缗上下,经制钱五百五十万缗,总制钱六百九十万缗,月桩钱四百二十万缗,茶盐酒等榷货钱,包括市舶钱为为三千六百六十万缗。
而绍兴十九年岁出却是六千八百四十万缗,朝廷一年的亏空多达五百多万缗。”
赵忠信心中默默盘算着,片刻后问道:“岁出主要是军费开支吧?”
赵忠信自继位后通过了解内藏库才知道,内藏库之中的钱粮、绢、丝、帛等数目可以用巨量来形容,朝廷年年亏空,可内藏库钱帛等物却是堆积如山,李椿年等户部官员根本不知道内藏库的具体数额,他们也不能够知道。
内藏库相当于是大宋皇室私库,供皇室祭祀太庙、举行大祀等所用,是供皇室挥霍用的,是皇室日常开支,用多用少要看皇帝的心情。
此也是赵忠信,此次因战祸敢免除一些地方的税赋的底气之一。
“官家说的是。”李椿年答道:“绍兴十九年军费所费约三千八百多万缗,不但是绍兴十九年如此,年年均是如此,朝廷岁入,仅军费一项就十去六七,甚至更多。”
“也就是说一名士卒一年要费两百缗左右?”赵忠信很快就计算出来了,于是问道:“其他很有什么开支?亏空的五百多万缗用什么填补?”
赵忠信真恨不得将这些原宋军士卒都赶回家种地去,两百缗养一兵啊,还养出了一群溃兵、败兵,将无战心,兵无斗志。
金养一名士卒花五十缗都是多的,一般是在三四十缗左右,不过此不包括养马的费用。
黑旗军一名士卒身上花的钱与宋军差不多,但黑旗军明显士气高昂,骁勇善战,并且兵甲要锋锐的多。
真不知道他们将钱花哪里去了?赵忠信心中暗骂。
“官家真是机敏过人,没错,每养一军,朝廷岁出确实是两百湣上下,此外朝廷官吏岁出两千万缗上下。”李椿年接着说道:“朝廷郊赐、岁币、皇室、宗室、兴学等岁出一千万上下,亏空主要卖官鬻爵、发放度牒、出卖官田,勉强维持,遇到灾荒之年,就只有从灾区之外多征些税赋来填补了,不过一般不会多收两税,只是从杂税之上下功夫。”
“轻正赋,重征敛?”赵忠信被气得笑了起来:“难道真当百姓什么都不懂吗?卖官鬻爵、发放度牒更是荒谬,简直是饮鸩止渴、涸泽而渔,都去当和尚去了,何人去种地?朝廷赋税又从何征收?”
当和尚是需要度牒的,度牒是由朝廷发放,僧人、尼姑等等凭度牒就可以免税与免服徭役的,再加上和尚此时的清规戒律没有那么严格,因此想当和尚之人趋之若鹜。
读碟一度卖到五百多贯一副,一次性能卖数百万贯之多。
不过赵忠信转念想想也是,赵构南渡以来,兵荒马乱的,朝廷财政混乱不堪,岁入少得可怜,不如此确实是坚持不住。
“轻正赋,重征敛。”李椿年赞道:“官家此六字说的好,说到点子上了,确实如此,不过卖官鬻爵、发放度牒、出卖官田并不是常有之事,是在朝廷窘迫之时,不得已而为之,朝廷也也知卖官鬻爵、发放度牒等事的危害。
如此驱农为僧,只是暂时缓解了朝廷的窘迫,却无法摆脱财政危机,且会使财政进一步陷入困境。
许多商贾、庄主,甚至官吏利用度牒,利用僧籍,逃避赋税。
卖官鬻爵更是视我大宋官吏如儿戏,且也加重了朝廷负担。”
“一度牒不过数百贯,而一夫不耕,其所失岂止一度牒之利?”赵忠信叹道。
“陛下圣明,微臣诚服。”李椿年拱手道。
“终朕一朝,决不为了些许利得,而卖官鬻爵、发放度牒、出卖官田。”赵忠信随后问道:“目前朝中官员约有多少人?”
赵忠信才继位不到一年,很多事情都不了解,当时战事也紧,也没工夫了解这些事情。
“官家”李椿年答道:“约有一万两千余人。”
“这么多?”赵忠信皱眉问道:“其中有差遣的又有多少人?”
这还算多?靖康年间约有朝官四五万人之多,李椿年心中暗道。
“官家,有差遣朝官约有两千余,不到三千。”李椿年答道。
他娘的,这么多吃闲饭的,赵忠信心中暗道。
“对吏治你有何见解?”赵忠信问道。
“官家”李椿年苦笑道:“圣朝吏治错综复杂,牵扯甚多,要说起来几天几夜恐怕都说不完的。”
赵忠信看了一眼门外,见天色已经渐晚,于是点头道:“捡紧要的说,今后再细谈。”
李椿年点头道:“官家,太祖皇帝以来,圣朝官制叠床架屋,权责不清,大量才学低下,老朽不堪,不学无术之辈依靠各种入仕途径进入官场,人数众多,鱼龙混杂。
我圣朝入仕的途径主要有五种,分别是贡举、奏荫、摄署、流外、从军。
其中贡举与奏荫是主要的,贡举是最主要的,贡举之中还有特奏名之制。。。”
“嗯,当年吾就是特奏名才参加了武举应试。”赵忠信微笑道。
原来是特奏名,李椿年心中暗暗好笑。
特奏名相当于是一种照顾性质的功名,或皇亲国戚,或王公大臣的子嗣,因此特奏名首要条件就是门路,谁门路广,谁特奏名机会越大,并且取得功名之后仕途之路也较为顺畅。
赵忠信见天色已晚,于是说道:“三彪,叫钟梓进来。”
“罪臣叩见陛下。”钟梓进来后磕头道。
赵忠信看着钟梓,良久之后说道:“你可知罪?”
“罪臣知罪,陛下,罪臣一直忙于县衙之事,没有察觉此地之事,罪臣罪该万死。”钟梓答道。
“不察?”赵忠信闻言怒道:“你身为一方之父母官,百姓已经到了鬻妻卖子的地步了,你居然不知道?你到底是知道还是故作不知?若故作不知,杀你百次都抵不了你的罪,不知道也是死罪。”
“陛下,罪臣。。。罪臣实在不知啊。”钟梓拼命磕头道。
这次肯定小命不保了,钟梓见赵忠信大怒,心中顿时惊惧不已。
赵忠信看着钟梓官袍之下,露出来的衣襟之上的补丁,叹了口气,良久之后道:“李椿年身为秀州知州,不察百姓之疾苦,不恤民情,免去李椿年知秀州事,擢钟梓为知秀州事,即日起你们就办理交接吧。”
啥?赵忠信这道圣旨将钟梓砸得晕乎乎的,钟梓本以为自己此次在劫难逃,现在居然被拔擢为了秀州知州?李椿年反倒被免去了知州一职,刚才他们两个谈得不是挺投机的吗?
真是天威难测啊!
“微臣谢陛下隆恩,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!”钟梓随后才反应归来,连忙跪下泣道。
赵忠信随后纵马离去,三彪、燕厉风等人紧紧护卫着赵忠信向临安方向赶去。
。。。。。
李椿年望着大宋皇帝离去的背影,心中顿时感到一阵灰心丧气。
赵忠信在广南之时就革故鼎新,变法图强,此事李椿年早已知道,李椿年原本以为在余生之中能够实现自己心中的抱负,可没曾想。。。
罢了,罢了,就此归乡养老罢,李椿年暗叹了口气,就欲转身离去。
正在此时一名皇卫飞马赶到李椿年面前。
“陛下口谕,李椿年两日后赶往临安觐见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