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百七十四章

作品:《杀倭

    374
    接下来的谈判不痛不痒地进行着,反正双方都不急着达成协议,陆兵乐得这样,看来这次一次深入了解东瀛国内情况的大好时机,有山本冲作为向导,他很快就基本上了解到了当时东瀛内部的许多实际情况。
    慢慢地,丰臣秀吉察觉出来了一丝不对劲,觉得谈判这样无限期地拖下去,反而有利于明廷,他的手下告诉他,大明其实已经早就在开始准备军兵了,不少精锐正纷纷调往辽东,在安东附近集结。
    第二天在上,前田来找陆兵,表示要结束谈判了,双方以前拟定的条款,太阁大人已经基本同意了,今天下午双方草签和约!
    在经过了三个多月的拉锯谈判后,双方正式签订了合约,双方约定在三年内维持和平,倭人原先要求的名分和军费也不要了,他们现在只需要准备时间而已。
    返回来的头一天晚上,丰臣秀次出面,在伏见城里举办了践行宴会,陆兵他们出席了宴会,丰臣秀吉带着手下诸侯大名全部出席,这次倭将全副武装出席宴会,席间牛头盔摩肩接踵,碰撞之声不绝于耳,分明是在向明使团成员示威。
    陆兵他们也毫不示弱,虽然没有穿着盔甲,但他们一个个眼神里都是鄙夷之色,丝毫不理会这些倭将的嘚瑟,而是该吃吃,该喝喝,过了今天,这辈子怕是吃不到这么正宗的倭菜了。
    回到明州港后,陆兵决定立即北上进京,向圣上汇报这次出使的情形,他明白,这次和谈的成功只不过是各取所需,因为倭军还没完全做好战争准备,和平只是暂时的,接下来将会有一场更为残酷和血腥的战争即将来临。
    沈浪跟着陆兵回京,在陆兵远赴东瀛谈判期间,沈浪一直注意陆兵的安危,他甚至调动了那些潜伏在东瀛的暗探,让他们无比确保陆兵的安危。
    这次看的陆兵安然过来,沈浪大为欣慰,随即带着几十个精干手下护卫陆兵北上京师,在途中,陆兵得知了朝中的一些情形。
    塞北又发生了叛乱,九边守将开始奉旨平叛,但好像收效不大,这次发起叛乱的是一支原先归顺朝廷的蒙古部落,已经归顺朝廷有十多年了,因为他们的一个王子跟守将发生了冲突,闹出来了人命,这个部落首领索性带着家丁冲进了衙门,杀了朝廷命官,逼降守将,扯起造反大旗,公开跟朝廷作对。
    皇上立即派新任兵部尚书柳大人率领九边大军赶去平叛,但却因为部署不周,反而被叛军杀了个大败而逃,折损兵将万余人,还丢掉了几个边关。
    圣上大怒之下,将柳大人和其他一干逃跑将领全部斩首弃市,令辽东总兵李如松立即率领辽东铁骑数千赶赴塞北平叛。
    李如松这些日子也有些不顺,自从父亲李老将军去世后,辽东的女真各部都有些不安分了起来,经常相互之间进行争斗,刚开始争斗规模还不是很大,随即渐渐的,争斗范围和规模就大了起来,在此时,原先的家奴建州女真的一支那个叫努尔哈赤的在众部落中脱颖而出,大有一统建州女真的势头了。
    朝廷对女真各部争斗的态度永远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,朝廷认为,只要他们继续向朝廷表示臣服,并且进贡,就不要去管他们的内部争斗了,当然朝廷也不会容忍某一个部落强大到能够统一部落的地步的,最好是能够差不多,相互牵制住,让朝廷坐收渔利即可。
    但随着努尔哈赤的势头越来越猛,朝廷觉得有问题了,接任辽东地区军事长官的李如松敏锐地感觉到,这个努尔哈赤绝不简单,他的野心很大,绝不只是只要能够一统辽东女真各部就可以了。
    所以李如松立即上奏朝廷,建议立即对辽东女真问题重视力起来,要将所有的不利于朝廷边疆安定的苗头打下去,否则以努尔哈赤的势头,此人此后必定将成为大明朝廷的一大隐患。
    但不巧的是,就在李如松将这个奏章呈递上去的时候,塞北就发生了叛乱,朝廷派兵弹压不利,立即想到了让辽东铁骑李如松上去,李如松等到的不是关于对他奏章的批复,而是要他立即带着数千辽东铁骑赶赴塞北,接任平叛总督的任命。
    李如松心情很复杂,朝廷要他立即开拔去塞北平叛,看来塞北叛乱的情形已经是很严重的了,必须要马上赶过去,但辽东这里的情形实在是让自己放心吧不下,要是辽东铁骑撤走,那些建州女真部落再闹起来咋办?
    随即他听说陆兵已经返回来了,当即就向朝廷上奏折,要求朝廷征调陆兵随同他去塞北平叛,陆兵是久经战阵的勇将,有他出手,塞北叛乱必定能够马到成功的。
    万历帝对陆兵这次出使东瀛的谈判结果很满意,就是跟此前的沈维进他们不一样,不但保住了天朝的脸面,还迫使东瀛不敢在几年内对高丽有动手的想法,沈维进因为欺君罔上已经被他砍了,董大人知情不报,犯有失察之罪,削去一切官职爵位,押入诏狱去了。
    接到辽东总兵李如松的奏章后,万历觉得李如松说得有道理,辽东那些建州部落这几年趁着朝廷对侵入高丽的倭军用兵,暂时管不了他们的机会,确实有些异动,如果此刻让李如松抽调辽东铁骑主力去塞北平叛,难免不保这些建州部落趁机搞事,辽东之地距离京师很近,不能不防着一点的。
    如果让陆兵来统领这次塞北平叛,那辽东的李如松就能镇住那些蠢蠢欲动的建州部落闹事,同时确保九边的稳定,对万历来说,那是此前的当务之急。
    万历很快就对李如松的奏章进行了批复,同意他的请求,辽东铁骑留下来一半继续镇守,陆兵则立即赶赴塞北,指挥塞北平叛。
    此刻的陆兵正在北上赶赴京师的途中,宣旨的太监们在山东境内碰到了陆兵他们,当宣旨后,陆兵听得朝廷任命他为塞北平叛总督后,不由得对沈浪说道:“这下辽东应无事了,有李如松在,建州各部是闹腾不起来什么浪花的。”
    要平叛首先得有兵,从沈浪获得的情报得知,叛乱发生地延州等地的驻军已经被胁迫参加了叛乱,附近的紫关总兵守军大败涂地,剩下来不到三千兵马了,而叛军目前已经有五万之众,且还在不断扩充之中,其他九边长城守军暂时不能调动,他们都防着塞北的各路敌军南下的,这是根基,就像辽东的李如松的辽东铁骑在,建州各部就不敢轻易闹事一样。
    目前陆兵根据圣旨授予的权限,能够调动的兵力也就是蓟辽这边的原戚家军的部下而已,这些军兵都是江南浙西人士,数量虽然不多,总共也就三千人而已,但战斗力是很强悍勇武的,而且陆兵曾经是他们的老上级,各部营官都很熟悉,指挥起来自然是很顺手的。
    于是陆兵让沈浪帮助发出军令,立即抽调黄安平和罗宾他们立即北上,在蓟州集结待命,自己则取道来到蓟州,老赵蓟州总兵,戚将军的老部下吴忠来了。
    吴忠听说是陆兵来了,急忙出来迎接,自从戚将军过世后,他们在蓟州的日子就不太好过了,亏得陆兵在朝中为他们撑腰,否则这些从江南浙西过来的南兵的日子就更不好过了,吴忠这时候迫切的希望能够有仗可打,立下不世战功后,才能让那些挤兑他们的人明白,你大爷还是你大爷。
    陆兵听得吴忠诉苦,点点头说道:“吴将军,这次你们的机会来了,塞北延州发生了叛乱,朝廷命我调兵平叛,辽东有铁骑数千过来,再加上你的手下三千戚家军人马,建立功业的时候到了!”
    吴忠大喜,真是想什么来什么,有陆兵统帅,再加上辽东铁骑帮助,对付延州的那些叛军,那还不如易如反掌?
    “张贵现在何处?”陆兵问他道,张贵和吴忠曾经是戚将军的左膀右臂,两员悍将,屡次立下抗倭大功,这次要对付延州的叛军,就必须让这两位出山,方能一举平定叛乱的。
    “哎,别说,去年张贵被朝中小人参了,回老家赋闲了,怎么?陆大人有意要将他起复?”吴忠有些期待的看着陆兵道,张贵跟他是好兄弟,两人在以前对抗倭寇的战争中,都是配合默契的,堪称是戚将军手下的双剑合璧,两将联手,势不可挡,所向披靡!
    “正是,张贵是勇将,不应该待在田园里赋闲的,现在正是用人之际,应该要请他出来为朝廷效力了,吴将军,你走一趟,请张将军回来!”陆兵一句话让吴忠兴奋得睡不着觉,连夜带着几个随从朝张贵老家赶去请人了。
    趁着众将赶来还有几天的时间,陆兵让沈浪留下来,帮他一阵子,沈浪急忙派人向朝廷请求后,留下来协助陆兵,他的特长是搞情报,这次自然是先撒出去一些暗探和斥候,探听延州叛军的各种消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