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8回 欣逢喜事亲邻同庆 游览京城眼界大开(2)

作品:《大国尊严系列之半岛风云演义

    刘明和方天戟有钱之后,每年都会捐资购买石料,由刘家村村民出工,重修刘家村附近的河堤,把原来的夯土堤逐段包上石料,极大地减少了水灾的发生。刘明的官越做越大,历任蓟县县令都非常巴结他,出资派工,加固、维护刘家附近的河堤,这段河堤更加坚固。最近十几年,桑干水闹了五次水灾,而刘家村一次都没有被淹,连相邻的村庄也沾了刘家村的光。既免了河决之患,复享水浇之利,只要不遇到极端的旱灾,刘家村的农田就会有不错的收成。由于这个原因,刘家村村民的日子都比以前好过多了。
    中国是个农业文明古国,人们对土地极为重视,视为安身立命之本,像刘家梁这样以经商发家、刘明和方天戟这样身居高位、赵孟雄这样以教书为业的人,都是这种观念,只要手上有了闲钱,他们就会用来购买土地。刘家村人的日子好过了,除非碰上特别的事,一般不会出卖土地,刘家梁等人就向邻近村子购买。那样数量也有限,他们就在幽州城附近购买,城西、城北、城东都有,规模与刘家村附近的土地差不多。
    刘明等人稍事休息,换上官服,前往村口参加奠基仪式。刘明现在是二品大员,张彩凤和方圆都是国夫人,都穿着朝服,刘明威风凛凛,张彩凤和方圆雍容华贵,特别是张彩凤,穿的是御赐的二品翟衣,光华闪闪,耀人二目。这种场面,就连蓟县县令都没见过,更别说老百姓了,围观的人们眼界大开,那些跑了十几里路赶来看热闹的人都觉得不虚此行。刘之孝是五品官,高春爱是县君,自然都身穿朝服。
    刘家梁虽然只有一个礼部郎中的空头衔,但也穿着五品官服。别看他是农民出身,以经商为业,可他本身有些文化,子侄孙儿辈中官员多多,对官员的做派并不陌生,穿上官服后,把胸一挺,把肚子一腆,迈开方步,扭扭摆摆,挺像那么回事,不认识他的人还真以为他是位官员呢。于小翠跟在他身后,看着他那副装腔作势的样子,忍不住“哧哧”直笑。
    怪不得刘家梁得意洋洋,就连刘家村的普通村民,跟刘家没有半点亲戚关系的,都牛皮得了不得,好像自己是刘家的至亲似的,向外村人讲述起刘家的事,下巴朝天,唾沫星子四溅。外村人则羡慕得不行,都恨爹娘没把自己生在刘家村,无法沾上这种荣耀。
    奠基仪式由刘家村的村长担任司仪,他宣布奠基仪式开始,顿时鞭炮齐鸣,锣鼓喧天。一通喧嚣之后,村长逐一介绍了参加奠基仪式的来宾,重点强调刘明是二品大员、张彩凤和方圆是国夫人、刘家梁享受五品官的俸禄。接下来是县令致辞,四四六六、之乎者也,说了一大通,无非是称颂刘家梁的忠义和张彩凤的贞节,感谢皇上英明睿智、天恩浩荡,在场的普通百姓谁都没有听懂他在说什么。
    刘之孝拿出四张红纸,让人展示给大家看。红纸上是两座牌坊上的题字,出自赵孟雄之手。刘家梁的牌坊正面是“忠信”二字,背面是“仁义”二字,张彩风和杨氏的牌坊正面是“贞淑”二字,背面是“节烈”二字。赵孟雄是幽州有名的书家,这些字写得端庄大气,观者不管懂不懂书法,不管是看门道的还是看热闹的,都觉得写得好,都挑大拇指称赞。
    早已有人在路旁挖了一个坑,里面放着一块系着红绸的石头。县令请刘明培第一铲土,刘之孝培第二铲土,接下来,县令、村长和村中的几位老人都培了土,奠基仪式宣告结束。
    回到刘家梁家,县令向张彩凤和刘家梁各赠送了一份礼物,刘明谢过之后,陪着他闲聊,一直到午饭时间。一个二品大员能够跟自己一个七品芝麻官聊这么长时间,县令感到受宠若惊,觉得那两份礼物送得值。这段经历,足够他向同僚们夸耀一阵子了。
    中午,刘明在刘家梁家和杨茂才家大摆宴筵,与村民共同庆贺修建牌坊这一喜事。在刘家梁家宴请的是蓟县的官员、村长和刘家、张家的亲戚。亲戚里包括张彩凤的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,还有一群侄子侄女、外甥外甥女,他们都是应邀从张家村赶来的,还包括于小翠的侄子侄女以及他们的子女。在杨茂才家宴请的都是本村的乡亲,每家出一个代表,一家不落,除了白吃白喝外,刘明还给每个人封了一两银子的红包。
    乡下的宴席没什么太多的讲究,除了招待官员的那一桌菜是请了一位厨师做的之外,其它桌上的菜都是大锅烩菜。农民从来不挑剔,酱牛肉、白斩鸡就是好得不得了的菜,白菜粉条炖猪肉里只要大肥肉片足够多、萝卜炖羊肉里只要羊肉比萝卜多,人们就会挑着大拇指称好。确实,这炖饭比他们家的年夜饭都好。
    宴罢,县令告辞回县衙,刘之孝给县令、县丞、主簿、县尉每人送了一份礼物,都是从长安带回来的,价值不算太高,在乡下难得一件,算个稀罕物。另外,刘之孝给每个皂隶发了一两银子的红包。
    村里难得有这么大喜事,难得有人凑得这样齐的机会,乡亲们吃饱喝足后还不肯散去,继续喝水聊天,一直到日头西坠。所有的人都喝得晕晕乎乎的,杨学明通知他们的家人,把他们扶回家中。
    刘明等人在刘家村住了一天,都换上普通的衣服,以刘家村村民的身份,到各家拜访了一遍,正月十八才返回幽州城。
    卫家集的奠基仪式过程大致相同,只多出一个环节——赵孟雄现场题字。方天伦在现场摆了一张条几,上面放着笔墨和裁好的红纸。赵孟雄拿起毛笔,醮饱了墨,深深地吸了口气,略一凝神,在两张纸上分别写下“贞淑”、“节烈”四个字。
    雍奴县县令是读书人出身,字写得也不错,看了赵孟雄写的字后,拍手称叹:“好好好,浑圆雅正,与敕建牌坊的身份相符,又有几分飘逸灵动,形神俱佳。赵先生不愧是有名的书家,不知下官有没有这份幸运,求赵先生一副墨宝?”
    跟很多有学问的读书人一样,赵孟雄有个脾气,说好听点叫傲骨,说难听点叫不懂人情世故,不大愿意把自己的字送给别人。特别是他看不上的人,就算送百金请他写个条幅,他也不肯。今天不一样,一来杨氏受封他感到高兴,二来从县令对他的字的品评上,他看出县令是个懂字之人,当县令是个读书人而不是官员,于是慨然应允:“承蒙大人抬爱,若不嫌在下书法不精,在下就班门弄斧了。大人想写什么?”
    县令本人是读书人,了解读书人的脾性,为了取悦于赵孟雄,以达到向赵孟雄请教的目的,忙说:“下官斗胆,请赵先生挥如椽巨笔,书靖节先生的《饮酒》诗第五首。”
    县令要求写的是陶渊明的名句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,表达了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不与官场恶俗同流合污的精神,果然令赵孟雄非常高兴。他二话没说,铺开纸、醮足墨,“唰唰唰唰”,挥笔疾书,如龙飞凤舞,一气呵成。
    写完后,县令双手拿着字向众人展示,同时吟道:“结庐在人境,而无车马喧。问君何能尔?心远地自偏。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。山气日夕佳,飞鸟相与还。此中有真意,欲辨已忘言。”
    众人见县令对赵孟雄如此恭敬,不管懂不懂字,能不能看出赵孟雄字的好处,都鼓掌称好。
    卫家集是个水陆码头,南来北往的人很多,杨家得到皇上旌表、敕建牌坊的消息,传到四面八方。
    仪式结束后,方天伦同样摆宴席招待来宾和亲朋。杨家的亲戚不多,方天伦特别会造势,早已经提前给跟他有生意往来的人下了帖子,邀请他们前来赴宴。中国古代讲士农工商,商人的政治地位最低,让那些生意伙伴跟官员在一起吃饭不合适,杨天伦就在自己家里招待官员和亲戚,在二弟杨天理家里招待生意伙伴和近邻。官府的人离开后,方天伦又来到方天理家,向生意伙伴们敬酒,众人也是聊到天色将晚。这还没完,有一位生意伙伴提议大家共同出资,回请杨天伦,众人都同意,于是中午饭接上了晚饭,一直闹到定更以后才结束。
    杨氏、方天戟一行人也于正月十八返回幽州,两家人都开始为离开幽州赴任的人做准备。
    杨氏和张彩凤年纪大了,习惯了幽州的生活,不想离开幽州。并州的气候还不错,刘明决定带着方圆一同赴任。方天戟担心赵淑雅受不了营州的苦寒,决定只身一人赴任。刘之孝、方惟勇、方惟健、方惟智路途遥远,期限紧迫,只能骑马赴任,无法带家眷,陇右的生活相对于幽州来说要苦得多,也不宜带家眷。方惟敏和刘之礼距离较近,期限不紧,决定等运河冰解之后,带着妻子乘船前往长安。
    对于刘之孝等人远戍陇右,远隔万水千山,生活不便,杨氏、张彩凤、赵淑雅和方圆都颇为心疼和担忧,刘明安慰她们:“陇右虽然偏远,但在繁忙的商道上,每天都有商贾往来,并非你们想像的那样音信难通,捎书寄信比并州、营州都方便。陇右的生活虽然苦一点,但再苦也不及征战高句丽的时候苦,他们都是久经沙场的,这点苦对他们来说不算什么。如今天下太平,陇右没有战事,他们不会有危险,比让他们跟着老三强多了。我总觉得高句丽人不会安分守己,说不定哪天就会造反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