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8回 强敌突至退避三舍 暗施巧计奋力一击(1)

作品:《大国尊严系列之半岛风云演义

    积利城城主估计到晚上会有不少士兵缒城逃跑,便组织了若干支巡查队,沿着城墙巡查。他没有想到的是,想逃跑的士兵太多了,巡查队根本就拦不住。刚开始巡查队还挺牛气,仗着有城主的授权,在士兵不听劝解和警告时诛杀强行逃跑的人,不料他们的行为激怒了士兵们,士兵们奋起反抗,以武对武。巡查队人数少,吃了大亏,被杀得纷纷逃窜,有的巡查队竟然被士兵杀得一个人都不剩。发生火并事件可不是闹着玩的,上面要是追查起来,跟逃跑士兵有关系的人都有可能受牵连。出于这种担心,有些原本没下定决心逃跑的士兵和军官也缒城而出。
    积利城城主连续接到几支巡查队的报告,意识到士兵逃跑的情况远比他估计的要严重,甚至有可能发生哗变。就算士兵不哗变,这种状态也没法守城,只要大唐军队再次发动进攻,积利城肯定会被攻破。万般无奈之下,城主把几位主要将领召集到一起,商议了一番,决定趁大唐军队还没发动进攻,连夜投降,争取主动。
    城主写了封降书,派人送给刘明。刘明对城主的决定表示赞许,让守军的各级将领各安其职,仍然驻守积利城,抽调一万名士兵补充到自己麾下。
    每占领一座城池就吸收一部分降兵,刘明手下的兵力已有八万人。在积利城歇兵数日,刘兵挥东向,前去攻打石城和大行城。石城是座小城,只有一万驻军,刘明认为无需打仗,只要把城一围,石城守军就会投降。大行城是座大城,守军兵力至少有三万,不过大行城是座平地城,攻击难度低于安市城,刘明有信心在半个月内攻下。接下来还有两关——渡鸭绿水、攻辱夷城,这两关一过,就可以兵临平壤城下。大唐军队曾经攻克过辱夷城,刘明认为攻打辱夷城的难度也不会太大,最难的当数渡鸭绿水。
    数年前刘明曾经渡过一次鸭绿水,那次是在初冬,河面结了冰,但厚度不足以支撑人通行,刘明在冰面上铺设木板,出敌不意渡过了鸭绿水。现在已经到春天了,等打到鸭绿水畔,水面上的冰应该已经消融,只能搭浮桥过河。怎样才能在对岸有敌军防守的情况下顺利地搭起浮桥呢,这个问题刘明必须事先解决,以免事到临头抓瞎。
    积利城位于海边,官府和老百姓都有船,刘明把所有船全部征用,对外宣称是用来运送军粮和甲仗,实际上是为了渡鸭绿水。
    李明率兵直逼石城,前锋来报,石城已是一座空城,没有一兵一卒。原来,石城城主听说大唐军队攻克了积利城,八万大军兵发石城,当时就吓破了胆,带领手下匆忙弃城而走,前去投奔大行城。
    全军上下都因为不战而得石城感到高兴,只有刘明感到忧心。石城守军逃奔大行城,增强了大行城的防卫力量,进攻大行城的难度明显增大。据估计,现在大行城至少有四万人马,而且大行城紧靠鸭绿水,容易得到来自泊灼城和辱夷城的高句丽军队的增援,刘明一方面要攻城,另一方面要阻援,八万人实在是不够用。看来攻打大行城不能再用强攻的战术,最好是智取。如何智取呢?只有先了解对手,才能想出办法,刘明让杨九龄率领两万人马前往大行城试探,看大行城守军敢不敢出城交战。
    杨九龄率兵来到大行城下,向守军挑战,大行城守军免战牌高挂,不管杨九龄是喊是骂,一味地装聋作哑,一声不吭。原来,大行城城主已经得知,这支大唐军队的统帅是大名鼎鼎的刘明,他手下有七八万人。刘明擅长用引蛇出洞的办法抢夺城门,这一点许多高句丽将领都听说过,包括大行城城主。
    得知两万大唐军队在城外挑战,大行城城主心想:“刘明呀刘明,你手下有七八万人,却只派来两万人挑战,显然是想让我以为你兵少,麻痹大意,贸然出城交战,你趁机抢夺我的城门。嘿嘿,任你有千般妙计,我只需一定之规,不管你的兵力是真少还是假少,我就是不出城。我现在有四万多人,只需凭城固守,任你有十万八万军队,也休想打破大行城。”
    大行城城主打定主意不出城,他担心部下有人忍不住,悄悄出战,便下达一条严令:擅自出战者,不管胜负,定斩不饶。对于大唐军队的叫骂,不许还嘴,违令者重打二十军棍。因为这道命令,守军官兵不敢答话,很多人干脆用棉花把耳朵堵上,不管唐军士兵怎么喊,他们都听不见。
    想尽了一切办法,大行城守军都不出战,杨九龄无奈,只好派人向刘明报告。对于这种情况,刘明也无计可施,只好让杨九龄暂时撤回石城。
    除了强攻,还有什么办法对付大行城呢?苦思冥想了两天,刘明决定冒一次险,假装绕过大行城,直接渡鸭绿水南下,进攻辱夷城。刘明估计,大行城守军发现大唐军队要渡鸭绿水后,很有可能出城抄大唐军队的后路,这样他就有了抢城门的机会。即使抢不下城门,能在城外消灭一部分大行城守军,也可以降低攻城的难度。但是这样做有一定的风险,万一鸭绿水对岸有高句丽军队防守,大唐军队就会腹背受敌。假如泊灼城守军也派兵参战,那可就是三面受敌。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,必须搞清鸭绿水对岸和泊灼城方向高句丽军队的部署情况,为此,刘明派出多路斥候前去打探。
    不探不知道,一探吓一跳,斥候回来报告,大约十五万高句丽军队出现在鸭绿水对岸,正在造浮桥渡河。这一情况大大出乎刘明的意料,他想到过泉男建可能向大行城派遣援兵,但没想到会派这么多人来。援兵加上大行城守军的兵力,几乎有二十万人,这仗可怎么打呀?
    冷静下来一想,刘明的心情轻松了许多。十五万援兵不可能是来帮助大行城守军守城的,守城根本用不着那么多人,再说大行城里也住不下那么多军队。不是来守城的,那就只能是来进攻的,高句丽人敢进攻是好事,这样一来就有可能在野战中将其击溃、消灭。
    野战固然比攻坚战好打,可用八万人击溃十五万人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,必须出奇制胜,而出奇制胜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地形。从石城到大行城的道路靠近海边,基本上是一马平川,没有足以隐藏大量兵力的大山,这个奇该怎么出呢?刘明把杨九龄叫来,向他了解石城与大行城之间的地形,发现只有一条河可资利用。这条河名叫薛贺水,东距大行城一百三四十里,由于靠近大海,河面早已解冻。
    经过一番深思熟虑,刘明想出了破敌之策。他把方天戟找来,说:“天戟哥,高句丽派来十五万援兵,加上大行城里的守军,总兵力接近二十万,这个时候绝对不能进攻大行城。高句丽军队来了这么多人,不可能是来守城的,我判断他们的意图是收复被我军攻占的城池。我们绝对不能让他们的企图得逞,一座城池都不能让给他们,连石城都不能让,否则的话新近投降的那些高句丽军队会人心浮动,搞不好会造反。我们必须在高句丽援军到达石城之前将其击败,让那些意志不坚定的降兵死心塌地地跟着我们,也震慑一下其它城池的高句丽守军。”
    方天戟略显担忧地说:“你说的这些很有道理,不过咱们只有八万人,对方几乎是咱们两倍,这一带有没有有利的地形,怎么样才能将对方打败呢?”
    刘明说:“石城和大行城之间有一条河,叫薛贺水,我准备在高句丽军队渡河之时发动攻击。我的计划是,假装不知道高句丽军队派来了援兵,我带大部队到薛贺水边,打造浮桥,做出前去进攻大行城的姿态。等高句丽大军一到,我假装害怕,带兵后退,引诱高句丽军队渡河来追。待其前锋过河之后,我突然回头猛攻,必能将其一举击溃。不过高句丽军队人数太多,只击溃其前锋并不足以对其造成实质性打击,需要事先在薛贺水东岸埋伏一支奇兵,待大部队得手之后,突然杀出,直捣高句丽军队的中军大营,消灭其指挥系统。我再趁机渡河发起猛攻,这样就能将其主力击溃。”
    方天戟点点头:“这个计策好,让我带这支奇兵吧。”
    “我请你来就是为此。”刘明说:“你从全军之中挑选一万精壮士兵,再挑选一万匹精壮战马,每人发两丈白布,准备足够五日所需的粮草。我带大部队离开石城后,你带人趁夜离城,向北去,进到山里,从薛贺水的上游过河,在山里埋伏待机。高句丽军队到达薛贺水畔之后,你带人从山里出来。北边还有雪,你的人和马都披上白布,以增强隐蔽性。我对高句丽军队的前锋发起进攻之后,高句丽军队必然加快渡河速度,注意力全部被我吸引,你就有机会隐蔽接近高句丽军队,对其中军大营发动突袭。击溃高句丽军队的中军大营后,不要恋战,紧紧盯着逃跑的高句丽军队的元帅,尽量不要让他逃进大行城。如果高句丽军队的元帅绕过大行城而逃,你不要继续追赶,封锁住大行城的城门,防止败兵逃入城中。”
    方天戟庄重地保证:“你放心,我一定完成任务。”
    刘明补充道:“你的任务很艰巨,把惟敏和之礼带上,让他们助你一臂之力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