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2回 战马换来耕种安全 秋粮失去新城危殆(4)
作品:《大国尊严系列之半岛风云演义》 “我并没有扣留百姓呀。”李世勣说:“那些百姓来我的军营是自愿的,他们不想回城,因为回城之后粮食肯定被你们抢走。来到我这里,他们的粮食我一颗都不会动。其实我也不愿意要他们,把他们留下来还得管饭,我何苦呢?这样吧,你去问问,如果有人愿意跟你回城,你尽管把他们带走。刘之孝将军,你陪李兴民去问问那些老百姓,看有没有想跟他回城的,如果有,一律让他带走。”他又对李兴民说:“我还有事情,就让这位刘之孝将军陪你吧,你还有什么事都可以跟他说,所有的事他都可以做主,不用再问我。”
提扣人的事只是为了对李世勣发难,李兴民并不想把人领回去。领不回去粮食,只领回去人,那不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吗?可是李世勣这么一说,李兴民脸上有点挂不住,三万多高句丽老百姓,说跟着唐军走就就跟着唐军走,不愿意跟着高句丽军队,这也太没面子了吧。李兴民认为,那么多老百姓不可能那么心齐,总会有一些人舍不得家,愿意回城。只要有人说愿意回城,他就能找回一点面子,至于把愿意回城的人带回去,他可以找出很多理由推掉。
老百姓一群一群地围坐在营寨中,正在做饭。刘之孝领着李兴民来到一群老百姓面前,大声说:“老乡们,这位是新城城主迟受信派来的特使,他想把你们带回城里。我们不阻拦你们,有愿意回城的马上就可以跟他走,只是有一条,按照迟受信跟我们签订的协议,你们的粮食得留下,只能人走。有愿意回城的没有?”
空着两手回城,除非有精神病,否则不可能有人愿意,李兴民心里很清楚这一点。果然不出所料,一个应声的人都没有,刘之孝连问三遍,有人说:“长官,您别问啦,我们谁都不愿意回去。”
刘之孝冲李兴民一摊双手,耸耸肩,说:“这里没人愿意,咱们去别的地方问问吧。”
“不用了,不用了。”李兴民明知道不可能有人愿意回城,不想浪费时间。
“别别别。”刘之孝倒不依不饶了,坚持说:“还是都问一遍吧,说不定就有人愿意回城呢,你要是能带走一些人,能帮我们减轻一些负担,我们会非常感激你。”
李兴民推辞道:“刘将军,真的不用了,鄙人还有事,得赶紧回城向迟元帅报告。”
“不急,不急。”刘之孝说:“咱们慢慢问,中午我整几个好菜,请你喝酒,还有肉呢。你要是担心迟元帅着急,可以先派个随从回去报告一声,就说正在跟唐军交涉中。”
听说有酒,李兴民动了心,想了想,对一名高级随从说:“我跟刘将军再去别的地方转一转,你回城把这里的情况向迟元帅报告一声。”
这个随从一直跟在李兴民身边,李兴民跟李世勣谈判的过程他很清楚,不能让他回去,刘之孝赶紧拦住:“这位兄弟是有身份的人,我请客他怎么能不在呢。不就是传一句话吗,找一个最下等的人去就行了。其他的人,有一个算一个,都在我请客的范围内。”
高句丽产酒很少,李兴民这个级别的人很少能喝到,所以听刘之孝说有酒他就动了心。他的随从们能喝到酒的机会当然更少,更不肯放过这个机会,谁都不愿意回城报信,都站在那里不动。刘之孝看到一个下等随从,李兴民跟李世勣谈判的时候他不在场,过去拉住他的手说:“这位兄弟,麻烦你回去一趟,跟你们城主讲,就说双方谈得很愉快,只要有老百姓想回城,李大总管一律放行。现在我们正在就一些细节问题进行磋商,天黑前肯定能有结果,让你们城主耐心等待。” 一边说着,刘之孝把随从推到一边,没让别人看见,掏出一小锭银子,塞进随从手中,小声说:“这是一点辛苦费,你拿去买双鞋穿。”
稍稍一掂,随从就知道这是五两一锭的银子,心中大喜,接连给刘之孝鞠了三个躬,道:“谢谢长官,谢谢长官,谢谢长官。”谢罢扭头就跑。
李兴民想嘱咐随从两句,还没张开嘴,刘之孝就迎上前,拉住他的手说:“这位兄弟,先去看看我的酒,是从大唐带来的,绝对是好酒。现在离吃午饭还早,每人先尝一杯。”
听刘之孝提到酒,李兴民的注意力被转移了,等他回过神来,报信的随从已经跑远了,他只好作罢,跟着刘之孝前去品酒。
刘之孝为什么如此煞费苦心地要把李兴民留下、为此还不惜付出一顿酒席的代价呢?要知道,大唐军队的酒都是从营州运来的,数量有限,像刘之孝这种级别的军官,通常喝不上,这一顿酒席是李世勣特批的。刘之孝之所以这么干,主要是为了给运粮队收取粮食争取时间。运粮队此时正在装运第一批粮食,如果现在就让迟受信知道,通过谈判拿不回粮食,他很有可能派兵出城抢粮。他手下有四万余军队,真要是出来抢粮,大唐军队还真拦不住他,肯定会被他抢走一部分,还有可能损失一部分。那样一来,新城守军可以坚守更长时间,而新城的老百姓缺粮,大唐军队还得接济他们。刘之孝故意拖住李兴民,让一个不知内情的随从回去报信,说谈判进攻顺利,给迟受信一种可以通过谈判拿回粮食的假象。既然迟受信派李兴民前来谈判,而没有直接派兵出城抢粮,就说明迟受信对谈判解决问题抱有希望,在谈判彻底破裂之前,他不会轻易动用武力。另外,刘之孝还想做做李兴民等人的思想工作,挑拨他们跟迟受信之间的矛盾,促使新城守军尽早投降。
大唐酒的品质比高句丽酒好得多,李兴民等人尝完一杯之后,满脑子除了酒就没别的东西了,本来他就不想浪费时间询问老百姓愿不愿意回城,此时更想不起来这件事。李兴民不提问老百姓愿不愿意回城的事,刘之孝也懒得提,他把李兴民及其随从们带到自己的营帐里,让人献上茶,边喝边聊。
高句丽不产茶,李兴民等人从来没喝过,对这种饮料感到很好奇,刘之孝就向他们介绍茶叶是怎么长的、怎么采的、怎么制作的、怎么煮的、喝茶有什么好处,等等。通过谈茶,刘明又谈起大唐的各种好东西、各地的好风景、长安城的雄伟、扬州城的奢华,等等,凡是刘之孝知道的大唐的好东西,一一道来,李兴民和随从们听得目瞪口呆。
见李兴民等人被吸引住了,刘明话题一转,谈起以前投降大唐并且前往大唐的将领们,他们有人去了长安,有人去了洛阳,有人去了幽州,过上了多么多么好的日子,还有一些人随军打仗,作战多么勇敢。刘乙三自然是个活生生的例子,刘之孝说:“我们刚到新城的那一天,迟受信派人前来进攻,被我们打得大败,刘乙三将军和他的部下立了大功。他们都是高句丽人,知道他们为什么作战那么勇敢吗,因为我们大唐人从来不歧视他们,完全把他们当成自己人。其实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,以前是中国的玄菟郡,在这里生活的人原本就是中国人。后来高句丽国占了这块地方,你们可能就觉得自己是高句丽人了,其实你们的祖先都是中国人。真论起来,连高句丽国王都是中国人,他的祖先是从中国内地来到辽东的。你们可能觉得帮大唐人打仗是背叛高句丽,可我听说迟受信是百济人,你们帮他打仗就不是背叛高句丽了?大唐比高句丽大得多、强得多,高句丽比百济大得多、强得多,你们听一位大唐将军的命令并不丢人,听一位百济将军的命令,我怎么觉得好像一只鸽子被一只麻雀指挥,你们没这种感觉吗?”
迟受信跟好几位高句丽将领关系都不太好,这里面有迟受信刚愎自用、动不动就骂人的原因,也有高句丽将领不太服一个百济人管的原因,刘之孝这些话,正戳中了李兴民等人的痛处,李兴民不好说什么,只能用干笑掩饰自己的尴尬。
刘之孝不想让李兴民过于尴尬,又换了一个话题:“新城是你们刘乙三将军手上夺去的,刘乙三将军对城里的情况很清楚,你们最大的问题就是粮食不足。知道我们为什么宁可在这里等七八个月也不攻城吗?不是因为我们力量不足,我们这一次总共出动了十好几万兵力,打下新城轻轻松松。我们之所以不打,是不想死伤太多人,不想我们自己死伤太多人,也不想让你们死伤太多人。我们这十几万人中,有将近一半是高句丽人,我们不愿意让你们自相残杀。不是他们不愿意打仗,刘乙三将军为什么能当上新城的城主,就是他在上一次攻打新城时最先登上的城头,我们是有功必赏。我们知道城里粮食不多,所以采用围而不打的战术,希望你们自己看明白前途在哪里,不要跟着一个百济人一条道走到黑。迟受信这个人我跟他打过交道,在百济的时候,他差一点成了我的俘虏。在百济的将领里头,他算是有点本事的,可跟大唐将领比起来,那就差远了,甚至你们高句丽也有很多将领比他强。我不知道他怎么会跑到高句丽当上了城主,但像他这种情况,跑到他国当官的,肯定为了显示他的能力而拼命打仗,根本不会关心部下的死活。一将功成万骨枯,说的就是他这种人,你们为他卖命,死伤的是你们的人,立了功是他的,真不值得。”
正说到这里,士兵前来报:“将军,酒席准备好了,可以开始吗?”
刘之孝看了看天色,说:“哟,不知不觉地已经到吃饭时间了,好,马上开席。”
几个士兵把酒菜端上来,菜肴虽说算不上丰盛,但在军中也就不错了,有肉有鱼。对于李兴民来说,这些菜肴可以用丰盛形容,在新城他很少能吃到这样的菜。对于李兴民的随从来说,这是当之无愧的盛宴,在新城,他们当中有人连肚子都填不饱。
吃饭的时候,刘之孝不再谈论国家大事,只谈个人感情,跟李兴民等人全是兄弟相称,搞得跟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似的。
欲知刘之孝所做的这些事,对拿下新城能不能起到作用,且待下回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