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1回 叛军内离君臣相忌 唐将心齐城寨连收(1)
作品:《大国尊严系列之半岛风云演义》 此时的倭王是一位年已六十七岁、命不久矣的老太婆,日本人称之为齐明天皇,实际上那个时候日本还叫倭国,日本的国王是中国朝廷敕封的倭王,根本还不存在天皇这个称呼。天皇这个称呼也不是日本人发明的,这个称呼的专利权应该属于武则天。
武则天非常喜欢搞些稀奇古怪的名字,反对她的人她就给换个很难听的姓或名,对于她自己,当然得加最好听的称呼。她觉得“皇后”这个称号太普通了,从汉到唐,不知道有过多少个皇后,体现不出她的独一无二,于是她想出“天后”这么个称呼。她称天后,李治还称皇帝,多少有点不合适,于是武则天捎带脚地给李治换了个新称呼——天皇。
白江口之战后,倭王认识到大唐的厉害,开启了全面学习大唐的历史时期,从典章、制度、文化,乃至衣食住行,无所不学,全盘中化。倭王觉得大唐的宫廷音乐简直就是仙乐,于是派出很多人前往大唐学习。这些人学倒是学会了,只是很不熟练,回国后给倭王演奏,生怕弹错,便把节奏放缓,把每一个音符拖长一倍到两倍,于是形成了现在的能乐。日本人对中国的东西胡乱进行改造的例子还有不少,比如酒,倭国的遣唐使把大唐的酒带回日本,因为数量有限,便兑上数倍的清水,谓之清酒。日本人把能乐和清酒都当成他们的国粹,真是可笑。
只有一件事日本人学不了,就是高桌坐椅。中国人最早的时候都是跪坐着,吃饭用矮几,就像现在日本人那样,到唐朝的时候,已经普遍改用高桌坐椅。日本人也想学,可是受身体条件的限制,上下椅子很费劲,于是一直保持跪坐的习惯,直到如今。
倭王派出的遣唐使团里有个很聪明的人,史失其名,他学了中国文化以后,对“倭”这个字很是反感。他认为,倭字从人从委,即委人也。委者,萎也,意思是男人的那方面不行,这是对他们的侮辱,于是向倭王建议,把国名改为日本。日者,太阳也,本者,根本也。日本的意思就是太阳的根本所在,全世界的太阳都是从他们那里出来的,多么堂皇的名字呀,倭王当即欣然采纳。只是当时的倭人万万想不到,日这个字,除了有太阳的意思之外,还有别的意思,“日本”二字换一种解释,跟倭岛文化更加相配。
其实倭只是一个称呼而已,并没有贬意,是倭人自己想得太多了,现在很多中国人也有误解,以为倭是一种贬称。如果非说有什么贬意,也只把倭和矮联系起来,把倭解释为矮人。日本人本来长得就矮,称他们为矮人算得上什么贬低呀?如果硬说倭有贬义,那伥是不是有褒义呀?如果非洲人也这么玻璃心,黑人这个词也不能用了。
除了倭之外,还有一些对外族人的称呼,现代人以为含有贬意,其实不然。最常见的南蛮北狄东夷西戎,基本上所有的人都认为是贬称,实在是大错特错。这四种称呼中,似乎带有一点贬义的只有“蛮”。蛮者,亦虫也。虫者,野兽也,比如老虎称做大虫。蛮这个字是说南方的少数民族生活得像野兽,披发赤身,茹毛饮血。其实这里面并没有贬义,只是实际描述了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状态,说他们生活得像野兽,并不是说他们像野兽。“狄”字的意思有点类似。狄者,从犬从火,是说北方少数民族以打猎为生,用火烤肉吃,连半点贬义都没有。至于“戎”和“夷”,不但没有贬义,反而含有赞誉的意思。戎者,兵事也,称西方少数民族为戎,是说他们骁勇善战。夷者,从大从弓,是说东方的少数民族个子高大,擅长使用弓箭。另外需要注意的是,这里所说的东方少数民族,跟朝鲜半岛和日本没半毛钱的关系,指的是山东半岛上的部族。
不管倭这个字实际上有没有贬义,倭人自己缺乏自信,非认为含有贬义,非要改。改就改吧,不过是个名字而已,问题是改成什么不好呀,非要改成日本,还不如倭呢,倭至少还是人。国名改成了日本,倭王按说应该改称日本王,可日本遣唐使觉得大唐的天子称为天皇,这个称呼非常好,建议倭王也改称天皇,倭王又一次欣然采纳,而且视如珍宝。李治以后的中国皇帝再没人称天皇,日本人却一直保留下来,好像他们的国家叫日本,太阳就真的从他们那里升起来,他们的王称天,他们的小岛就跟天一样大。
倭王齐明骄奢淫逸,大量征用民夫,大兴土木,广造宫殿,搞得民不聊生,朝野皆怨,急需搞点事情出来转移一下国内的矛盾。就在这个时候,福信的使者到了,正中齐明的下怀,她当即就同意放回扶余丰,派兵支援百济。为了显示她不光会造,还能给倭国做大事,黄土已经埋到脖梗子的齐明非要御驾亲征,谁劝都不听。结果刚走到九州,齐明就生了病,卧床不起,病势一日沉似一日,没过多少日子就一命呜呼。
齐明的继承人是她的长子,名叫中大兄。中大兄跟他娘一样,早就野心勃勃地想吞并朝鲜半岛,他并没有因为齐明的死而放弃支援百济的计划,刚发完丧,就任命阿云比罗夫为前将军,阿倍引田比罗夫为后将军,带领援军开赴百济。稍后,中大兄又派狭井槟榔率兵五千,护送扶余丰返回百济。
扶余福信把扶余丰迎进周留城,经过一番准备,扶余丰粉墨登场,就任百济王。为了表示祝贺,中大兄派人送给百济十万支箭、五百斤丝、一千斤棉、一千端布、一千张韦、三千斗稻种。
扶余福信杀死道琛后,百济叛军人心离散,实力大降,已经完全无法威胁驻扎在百济的大唐军队,扶余丰就任百济王后,叛军的士气又振作起来,再加上数万倭军来援,叛军实力大增,气焰熏天,大唐军队又深陷被动局面之中。不过倭军从来没跟大唐军队打过仗,摸不清大唐军队的底细,不敢贸然发动进攻。大唐军队为了确保泗沘城和熊津城,调来一部分新罗军队共同防守,这样一来,唐新联军和百倭联军仍处于对峙状态,谁都不敢发动进攻,局势暂时稳定。
扶余丰从一个被送到外国当人质的地位最低的王子,一跃而成为国王,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颇有一种暴发户的心理,行事张扬,处处显摆自己国王的地位和权利。扶余福信把扶余丰接回百济、立为国王,只不过是把扶余丰当成个招牌,为自己顺利接管道琛的部众服务,见扶余丰摆这么大的谱,时时刻刻都把国王的架子端得高高的,内心十分恼怒,决定给扶余丰一点颜色看看,让扶余丰搞明白自己的位置。
在倭国当人质期间,扶余丰娶了一位倭女妻子,生了两个儿子,他就任国王以后,想把倭女立为王后。在百济,王后的地位远比中国的皇后的地位低,只是在物质待遇方面高一些,在政治方面没什么影响力,扶余丰立倭女为王后,这本来算不上一件什么事,可是扶余福信偏要阻止扶余丰这样做,他只有一个目的,就是让扶余丰不能如愿。其实对于百济来说,立倭女当王后有利于加强与倭国的关系,是有好处的,扶余丰也以此为理由坚持立倭女为王后,而扶余福信则纠集所有的朝臣共同反对,理由是百济没有立外族人为王后的先例。
满朝文武都反对,扶余丰不得不退一步,把倭女立为贵妃,另选王后。扶余福信同意把倭女立为贵妃,但提出一个条件,立他的外甥女为王后。几个跟扶余福信关系密切的大臣都赞同此议,极力夸赞扶余福信的外甥女长得漂亮,说得扶余丰有点动心。为了确认这一点,扶余丰让扶余福信安排机会,他要亲眼看一看扶余福信的外甥女是不是真的长得漂亮。扶余福信非常痛快地答应下来,安排了一个机会让扶余丰看了一眼。果然不错,扶余福信的外甥女长得确实挺漂亮,年纪在二十来岁,比倭女年轻漂亮多了,扶余丰很满意,这件事就算定下来。
结婚以后,扶余丰发现他上了扶余福信的当,而且是一个非常大的当。那个女的已经不是原装货了,这还不算什么,只要长得漂亮,扶余丰并不十分在意是不是原装货,而且他早有心理准备,一个漂亮女人到了二十来岁还没经历过男人,那种可能性基本上为零。令人难以容忍的是,那个女人根本不是扶余福信的外甥女,而是扶余福信的小妾,特别是还怀了扶余福信的孩子,刚刚两个月。
这件事让扶余丰感到万分恼怒,他恼的不是扶余福信给他戴上一顶绿子,而是让他吃下了一只苍蝇。通常来说,王后生的儿子会被立为太子,假如这个女人第一胎生的就是男孩儿,将来要不要立他为太子呢?
这些情况,扶余福信只字没提,可那个女人经不住吓唬,扶余丰三问两问,就问清了全部实情。您猜怎么着,得知真相后的扶余丰,不但没发火,反而对那个女人挺好,真把她当成原装的扶余福信的外甥女。只要在公开场合露面,扶余丰就会带着她,还显得挺亲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