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回 攻城不克班师生悔 虑战有得献策瘦敌(3)
作品:《大国尊严系列之半岛风云演义》 看着孙男弟女一大群,杨氏开心地对张彩凤说:“亲家母,你看咱们这一大家子人,多好哇,当年在卫家集的时候,我做梦也想不到会有今天。这可多亏了家梁兄弟,要不是他前去送金,咱们也结识不了,我也不会得到刘明这个好女婿和淑雅这个好儿媳,也不会有一大群孙子孙女外孙子外孙女。要不是家梁兄弟请来赵老先生和杨师傅,天戟也没有今天。说起来,咱们这么多人能坐在这里,全亏了家梁兄弟,我提议,咱们一起敬他一杯。”
众人齐声响应,纷纷举杯,这个敬兄弟,那个敬二叔、敬爹,小辈们也以茶代酒,敬二爷爷。刘家梁高兴得合不拢嘴,一口把酒喝干,说:“刘明和天戟能够替父报仇,又挣得前程,我这些年的付出总算是有了结果,我感到非常欣慰。不管以前我吃了多少苦、操了多少心,都值了。刘明、天戟,你们没辜负二叔的期望,争气,给二叔挣了脸,二叔敬你们一杯。”
刘明端着酒杯站起来,说:“二叔,我们可不敢当。侄儿我能有今天,除了母亲的生养之恩外,全靠二叔的养育和教导,侄儿得先敬您老一杯。”
“对,我跟妹夫一起敬二叔一杯。”方天戟也端着酒杯站起来。
“不不不,”刘家梁摆摆手说:“你们投军之前敬我,我二话没说就喝了,今天不一样,今天是给你们接风庆功,你们是主角,必须先敬你们。”
刘明说:“二叔,您听我说。就算我们是主角,也不能忘本,对不对?饮水思源,我岳母说得对,我和天戟哥能有今天的成就,主要是因为您的栽培,庆祝我们的成就,怎么能越过您呢,更不敢先让您敬我们。”
“刘明说得有道理。”张彩凤对刘家梁说:“兄弟,花开得再鲜艳不能忘记树,树长得再茂盛不能忘记根,确实应该先敬你,你就别推辞了。”
张彩凤发了话,刘家梁不便违拗,只好说:“那也行,这杯酒二叔喝。不过说到根本,你们的娘才是根本,她们要是不生下你们,我培养谁去呀,所以这杯酒得同时敬你们的娘。”
“二叔说得对,娘、岳母,我和天戟哥敬你们和二叔。”刘明端着酒杯冲张彩凤和杨氏示意,张彩凤和杨氏欣然端起酒杯,五个人一起把酒喝光。
刘明又说:“师傅也是根本,我和天戟哥先敬赵老先生一杯,再敬杨师傅一杯。”
刘家梁、张彩凤和杨氏陪着,先把一杯酒倒在地上,祭奠赵光文,又倒上一杯酒敬杨茂才。接下来,所有的人一起,敬刘明和方天戟。
相互敬酒已毕,刘明说:“娘、岳母、二叔、师傅,我和天戟哥已经商量过了,把你们搬到幽州城里,让我们方便尽孝。我们得到的赏赐还不足以在幽州城里头买房子,不过没关系,咱们赁宅而居,我们有俸禄,慢慢攒,攒够了再买。”
杨茂才摆摆手:“你们的孝心师傅领了,不过我可不想去幽州城里,当年我们为什么离开幽州城、落户在刘家村,你们应该还记得吧。我在这里住着多舒服呀,有这么大的一个院子,我们老两口种点花草、蔬菜,养些鸡和羊,每天都能吃上新鲜蔬菜和粮食,每天都可以去河边遛达遛达,比在城里舒心多了。我有那么多徒弟,走到哪儿都有人管我叫师傅、给我行礼,我心里别提多美了。到了城里,我谁都不认识,谁都不认识我,多没劲呀,我可不想去。”
“我也不去。”刘家梁跟着说:“城里确实有城里的好处,繁华、热闹,可我们老啦,喜欢清静。你师傅说得对,住在村里人熟地熟,每天都可以找人唠唠嗑儿、喝口酒,心情好,不像在城里那么闷得慌。另外每天种种菜、养养鸡,活动活动筋骨,对身体大有好处。我已经跟大虎、二虎说过了,他们以前想跟你们出去做事,我觉得他们不适合。大虎呆头呆脑的,不会跟人打交道,不过他种地是把好手,他种的地就是比别人种得好,我想把咱们几家的地交给他总管。二虎脑子好使,会看人眼色,会说话,现在外出买货主要是他去,将来我把买卖全部交给他。刘亮岁数还小,还看不出他擅长什么,等以后再说吧。你们的娘倒是应该搬进城里,媳妇孩子肯定得跟着你们,剩下俩老太太不是回事,她们也舍不得孙子孙女。”
刘明道:“师傅的想法我理解,既然他不愿意进城,就算了吧。我觉得可以再买些地,或者开些荒地,劳力不够我可以再找些高句丽人来。二叔,我是这么想,您和二婶儿住进城里,可以在城里开个铺子,把村里的铺子交给二虎兄弟,二虎兄弟需要的货由您进,二虎兄弟收了山货由您卖,这样可以多赚些钱。”
刘家梁笑了:“赚多少钱算够哇,天下的钱不能让一家人都赚去吧?我觉得现在这样子就挺好的,这些年跟丁掌柜合作,一直挺愉快的,这份儿人情不能丢。要是自己在城里开铺子,跟丁掌柜的就没生意可做了,岂不生分了。”
“二叔考虑的也是。”刘明点点头:“既然如此,我就不再说什么了。娘、岳母,我跟天戟哥商量好了,回到幽州城我们就找房子,两家尽量近一些,方便你们老姐儿俩走动。等过完年,天气暖和以后,咱们就搬家。”
张彩凤和杨氏既期待住进城里,又有点舍不得离开刘家村。幽州城热闹繁华,对她们有很大的吸引力,可在刘家村住了大半辈子了,正像刘家梁说的,人熟地熟,找人聊天唠嗑儿非常方便,进城以后人生地不熟,新鲜劲儿过去后可能就比较闷。心里是有矛盾,但她们没有别的选择,她们总得跟儿孙住在一起。
关于给赵孟雄在大都督府找事情做的想法,方天戟已经跟赵淑雅说过,赵淑雅完全赞同。在刘家村办私塾,虽说吃穿不愁,可毕竟是小地方,没有大出息。在大都督府谋份差事当然要好得多,就算谋不到差事,去幽州城里办私塾也比在刘家村强得多。
假期很快就结束了,刘明和方天戟告别家人,返回幽州城。刘明学问好,被分配在大都督府长史手下,给长史当助手,参与管理大都督府的各种事务,并负责起草文书。长史对刘明的才能非常欣赏,刘明趁机把赵孟雄推荐给长史。在试用了一段时间后,长史对赵孟雄的文采非常推崇,把大都督府的一切文案工作交给赵孟雄总管。方天戟的武功好,受委派负责大都督府兵马的训练,结识了一批中下级军官,指点他们的武功。有六个人跟方天戟脾气相投,结为好朋友,其中有两个高句丽人。唐代府兵的编制是三百人一团,以校尉为首长,五十人一队,有队正,方天戟挑选了一百多个勇猛善战的士兵,与原先那些跟随他和刘明的士兵一起,凑成一个团,由他的六个好朋友担任队正。
当年跟刘家梁学习《孙子兵法》,刘明把一部书背得滚瓜烂熟,但由于缺乏实践经验,不少地方他并不十分理解,更多的地方他只知其然,不知其所以然。这次随军东征,他特别留意将军们如何行军扎营,如何排兵布阵,如何野战攻坚,一旦有机会,还向将军们请教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此战之后,刘明对《孙子兵法》的理解大为加深。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满足,在幽州大都督府做事期间,跟将军们接触的机会比以前多多了,他更是抓住每一个机会向将军们讨教。
在学习兵法的同时,刘明也在思考消灭高句丽的战略战术问题。《孙子兵法》中最基本的制胜原则是知己知彼,刘明首先从“知彼”做起。幽州大都督府中有一些被授予官职的原高句丽军官,幽州城里更是有很多高句丽百姓,一有功夫,刘明就跟他们聊天,通过聊天,了解高句丽的山川地理、政情民心、军力战术、风土人情等,尽可能多地了解高句丽的各种信息。《孙子兵法》说:“上兵伐谋,其次伐交,其次伐兵,其下攻城”,刘明就从这四个方面入手,思考灭亡高句丽的战略战术。
“伐谋”和“伐交”体现的是“不战而屈人之兵”的思想,具体到消灭高句丽这件事上,大唐的战略目标是把高句丽政权彻底灭亡,把高句丽之地变成大唐的郡县,以泉盖苏文的性格,在没有遭受到致命打击之前,他不会接受这种结果,即使大唐朝廷封他一个高官,他也不会愿意,于是乎,不存在完全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可能性,那么这里的“伐谋”和“伐交”就要围绕着“战”而进行。
李世民声称“欲为中国报子弟之仇,高丽雪君父之耻”,实际上就是一种“伐谋”,对内激励大唐军民的斗志,对外分化瓦解高句丽的军心民心,只可惜后一个目的没有达到。刘明了解到,泉盖苏文虽然蛮横残暴,但他在高句丽担任大对卢多年,培养了一大批亲信,正是因为有这些亲信,他才敢公然屠戮朝臣、闯宫弑君。在政变及随后的清洗中,掌握实权而又反对他的人全部被他除去,掌握高句丽大权的全都是他的亲信,中下级官员要么为了升官发财而充当他的走狗,要么为了自保而对他俯首听命。即使有人对他心怀不满,也是敢怒不敢言,更不敢反抗,也没有能力反抗。所以,在这个时候以消灭泉盖苏文、恢复高句丽王室正统的名义号召高句丽人响应大唐军队的进攻,基本上起不到作用。
在政治和军事方面“伐谋”暂时不具备条件,那么是不是可以在经济方面“伐谋”呢?军事是政治的延续,而经济是军事的基础,如果能够通过谋略削弱高句丽的经济,高句丽的军事能力就会下降,再用军事的手段消灭高句丽时就会容易一些。
打仗有两个最基本的条件,一个是人,一个是粮。没人自然无法打仗,有人无粮仗也没法打,而这两个方面都是高句丽的短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