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回 遭惨祸克千难立脚 借川资行百里还金(3)
作品:《大国尊严系列之半岛风云演义》 原以为在涿郡城里找份工不难,等到了城外刘家梁才发现,这里聚集了很多灾民,找工作很难,有算有人招工,出的工钱也很低,甚至只管饭不给钱。刘家梁跑到灾民最少的城东,仗着自己读过书会算账,总算是在一家商铺里找了一份记账的工作。惦记着重建家园的事,他只干了一个月,挣了一吊钱,就辞了工,买了些必需之物,回到刘家村。
刘家村被洪水彻底荡平,已经面目全非,原来村庄的位置变成一片被黄沙和淤泥覆盖的土包,每一个土包就是原来的一座房子。有些人家已经开始清理废墟,准备重新盖房子。刘家梁先找到自家的地,把从城里买来的蔬菜种子种下去。时令已经太晚,种任何庄稼当年都无法收获,只能种些瓜瓜菜菜,聊以裹腹。
在一片废墟上找到自己家的位置不是件容易的事,幸亏刘家院子里有两棵枣树,算是个标志,刘家梁没费太大劲就找到了自己家,并且跟四邻协调好了宅基地的边界。令刘家梁喜出望外的是,两棵枣树没受洪水的影响,像往年一样结了不少枣,等这些枣成熟之后,也能当饭吃。
用从城里买来的工具,刘家梁跟村里的人一起挖土脱坯,脱了足够盖三间房的土坯。土坯必须干透后才能用来盖房,在等待土坯晒干的日子里,刘家梁清理自家宅基地上的废墟。他先定位到自己住的那个房间,在土堆里挖呀找呀,找了好几天,终于找到了他要找的东西。从土堆的最底下,他挖出了一个封着口的小瓦罐,趁着没人的时候打开。看到里面的东西完好无损,他放了心,又把瓦罐埋在枣树底下。
瓦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呀,刘家梁如此神神秘秘的?瓦罐里装的,是在萨水边方正绪托他带回家的那锭银子。在逃亡的日子里,无论处境多么艰难,刘家梁都把银子揣在怀里。在他看来,那不是一锭银子,而是一个嘱托,不只是一个嘱托,是一家三口生活下去的希望。雍奴县离刘家集距离不近,回到家后事情一直很多,还没顾上去方正绪家,但这件事刘家梁一直放在心上。估计到可能会发大水时,他把银子连同原来的布包一起装进瓦罐,塞在炕洞里,他相信这样很保险,不会被洪水冲走,如今果然找到了。
在接下来的日子里,刘家梁把自己的十亩地翻了一遍,做好播种麦子的准备。麦种还没有着落,只能先向张彩凤的娘家借,以后再还。
所有这些事都做完后,土坯也干了,乡亲们互相帮助,每家都盖起了能满足基本需要的房子。刘家梁盖了三间房,农村的房通常是一明两暗,中间是堂屋,开房门,东西两间是内室,通过内屋门通堂屋。这三间房子盖得不一样,刘家梁给东屋和西屋各开了一个房门,当中那一间向西屋开内屋门,跟东屋完全隔断。刘家梁这样做有他的考虑,现在家里只有他和张彩凤,单身的小叔子和寡嫂住在一个屋门里,别人肯定会说闲话。以前张彩凤住正房,他住厢房,如今来不及盖厢房,只能采取这个办法。下一步,他还要垒院墙,把三间房子隔在两个院子里,两个院子分别开院门。
都快到寒露节了,再不种麦子就来不及了,刘家梁到张家村来接张彩凤,同时向张家借麦种。
听说房子都已经盖了起来,张彩凤很高兴,马上收拾东西准备回家。张家人对刘家梁给予了极大的支持,不光借给麦种、耧和驴,张彩凤的父亲张成和大弟弟张铁柱跟着一起到刘家帮忙。三个男人负责播种,张彩凤负责后勤,经过几天的奋战,总算在寒露节之前把十亩麦子种了下去。
忙完地里的活儿,刘家梁又脱了一些土坯,在两个房门之间垒了一道墙。看看天气快冷下来了,刘家梁对张彩凤说:“嫂子,方大哥托付的事一直没办,我这心里总记挂着,安不下心来。现在家里的事基本安顿下来了,我想趁着还不太冷,去一趟雍奴县。”
关于方正绪的事,刘家梁跟张彩凤说过,张彩凤点点头:“是该去了,一个女人带着两个孩子很不容易,早点把银子送去,他们能少吃些苦。我给你做点干粮,你明天就走吧。”
“不用了。”刘家梁说:“家里粮食那么少,留着你和盼儿吃吧,我自己想办法。”
刘家的粮食只有麦收的时候收的那点麦子,早就吃光了,现在的粮食是张彩凤娘家接济的。张彩凤的娘家同样遭了旱灾,麦子大减产,谷子没下种,比刘家强的地方就是收了一季黄豆,数量不多,接济刘家的粮食很有限,刘家梁不好意思吃太多,他现在去雍奴县,也是为了少吃点粮食。
“你能想什么办法?”张彩凤不放心。
刘家梁说:“我一个人怎么着都容易解决,我可以一边走一边帮人做工,挣口饭吃没问题。对了,上次去涿郡做工的那个东家对我还不错,我去过雍奴后,想再去碰碰运气,如果能继续在那里做工,我就先不回家,可能过年的时候再回来,你不用担心。”
既然刘家梁这么说,张彩凤只好由着他,帮他准备了一件换洗的衣服,拿了一床被子,打了个行李卷。
从刘家村到雍奴县有两百多里路,最方便的办法是坐船,沿桑干河顺流而下,入永济渠,即可到达方正绪的家乡卫家集。刘家梁决定走着去,一来是因为他没钱雇船,二来是因为坐船没法打工。
离开家,刘家梁先来到涿郡城,找上次打工时的东家丁掌柜求助。看见刘家梁,丁掌柜问:“家里的事安排好了?”
刘家梁说:“基本上安排好了。盖了三间房,在我嫂子娘家的帮助下,种了十亩麦子,总算是安定下来了。”
“安定下来就好。”丁掌柜问:“这次来是不是还想帮我记账?”
刘家梁点点头:“如果东家还能收我,那就再好不过了。家里虽说安定下来了,可是一点吃的都没有,还是从我嫂子的娘家借了点黄豆,才能勉强度日。现在地里没什么事,我一个大老爷们儿,怎么好意思吃闲饭呢?”
“说的也是,别说是嫂子娘家的饭了,就是媳妇娘家的饭,吃起来也不是味儿。”丁掌柜非常理解刘家梁的心情,爽快地说:“行,那你就留下吧。”
刘家梁给丁掌柜深深地作了个揖:“东家,太感谢了,我刘家梁还是那句话,不管是记账还是力气活儿,我都能干,不管什么事,东家都尽管支使我。不过有一点,我想先向东家借两百个钱,我要去一趟雍奴县,最多六天就回来,借的钱从我工钱里扣除就行。”
“没听说你在雍奴县有亲戚呀,你去雍奴县干什么?”丁掌柜好奇地问。
刘家梁把在萨水边碰上方正绪的事简单介绍了一遍,然后说:“那位方大哥临死之前,托我把一锭银子给他送回家,我回来以后一直事情不断,抽不出时间来,现在总算是有时间完成方大哥的托付了。”
“呵呵,你揣着一锭银子,还用得着向我借两百钱吗?”丁掌柜笑着问。
刘家梁严肃认真地说:“银子是方大哥托我转交的,是方大嫂母子三人的救命钱,我就是穷死也不能动一分一毫。东家要是有难处,借一百钱也行,请东家相信我,我一定会还的。”
“你别误解,千万别误解,我不是那个意思,我只是跟你开个玩笑。”丁掌柜赶紧解释,接着说:“家梁呀,你是个诚信之人,是个君子,我当然相信你。这样吧,我借给你五百钱,你先把你这身行头换换。你穿得这么破破烂烂的去给人家送银子,知道内情的人说你是个君子,不知道内情的人还以为你是故意做给人家看呢。反正你当我的记账先生也得穿戴得像个样子,你干脆现在就把行头置办齐吧。”
丁掌柜说得有道理,刘家梁借了五百钱,在估衣铺里买了一件半新半旧的长袍,又洗了个澡,从头到脚焕然一新,第二天才赶往雍奴县。
来到雍奴县卫家集,一路打听,找到方正绪家。刘家梁抬手敲了敲门,过了一会儿,门打开一条缝,一个二十五六岁的女人探出头来,看见是个陌生男人,愣了一下,怯生生地问:“你……找谁呀?”
刘家梁拱了拱手,问:“这位大嫂,我请问一下,这里是方正绪方大哥的家吗?”
女人点点头,用诧异的目光盯着刘家梁。刘家梁又问:“大嫂,请问你娘家姓什么?”
女人迟疑了一下,还是回答了:“我娘家姓杨,你问这个干什么?”
跟方正绪说的一样,看来这就是方正绪的妻子杨氏,刘家梁解释道:“大嫂不要见怪,方大哥托我来送点东西,我不能不问清楚。”
“什么,你说什么?”杨氏突然激动起来。
见杨氏头上还扎着白头绳,刘家梁知道,杨氏已经得到了方正绪的死讯,就实话实说:“方大嫂,是这样,去年征伐高句丽,我被抓了夫,但我跟方大哥不在一军。从平壤城败退下来,我在萨水边碰上了方大哥,他托我把一样东西转交给你。”
简单的几句话,杨氏听后泪流满面,把门打开,哽咽道:“大兄弟,你请进来吧。”刚说完,又犹豫了一下,回头喊道:“天戟,快去叫你大伯来,就说你爹托人送来东西。”一个三四岁的男孩子钻出大门,向隔壁跑去,杨氏略显不好意思地对刘家梁说:“大兄弟,不好意思,寡妇门前是非多,等孩子他大伯来了你再请进吧。”
“理解,理解。”刘家梁连连点着头说:“我哥也死在了辽东,也抛下一个寡嫂。”
隔壁大门里走出一个三十出头的男人,那男人急匆匆地走过来,一直盯着刘家梁看。
来人是方正绪的哥哥方正纯,杨氏对方正纯说:“哥,这位大兄弟受正绪的委托来送东西,他知道正绪的事情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