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回 麦铁杖捐躯辽水畔 大隋军围困辽东城(3)
作品:《大国尊严系列之半岛风云演义》 这一停顿可就要了命了,骑兵没有盾牌,停在距隋军大阵十几、二十几米远的地方,完全就是隋军弓箭手的靶子,一阵箭雨飞过来,高句丽士兵像下饺子一样往下掉。这么近的距离,不用瞄准也能射个八九不离十,马虽然比人大得多,可射中马的箭比射中人的箭少得多。高句丽骑兵在冲锋过程中只伤亡了一百多人马,可就停了一眨眼的功夫,就伤亡了两三百人。
箭比指挥官更有威严,在箭的指挥下,高句丽骑兵顾不上等指挥官的命令,掉转马头就往回跑。来的时候像一股洪水,回去的时候像一股潮水。想回去也没那么容易,退潮之后总归会留下些小鱼小虾、螃蟹蛤蜊之类的东西,高句丽骑兵也不例外,在隋军弓箭射程之内,他们留下一路的死尸、伤兵和战马。高句丽骑兵退回进攻出发地,战场上留下数百匹无主的战马。
骑兵刚退下去,两股高句丽步兵相继冲到隋军大阵前。在冲锋的路上,步兵的伤亡比骑兵大得多,不过冲到阵前后,步兵的处境远没有骑兵那么悲惨。高句丽步兵都是一手持圆盾一手拿刀剑,他们用圆盾撞开隋军的长枪,直接面对隋军的盾牌手。构成盾墙的大盾将近一人高,又大又重,刀剑根本就砍不动,高句丽士兵徒唤奈何,一点办法都没有。聪明点的用身体使劲往上撞,试图把隋军盾牌手撞倒,笨一点的只知道冲着大盾蛮砍。
不管是聪明的还是笨的,他们的努力都起不到什么作用,反倒遭到隋军长枪手的杀伤。隋军的长枪像一根根蛇信一样,忽吐忽缩,变化不定,高句丽士兵只要稍一疏忽,就有被刺中的危险。高句丽士兵不会被动挨刺,他们用圆盾护住腹部以上,隋军长枪手只能攻击他们的双腿。高句丽士兵不停地左右跳动,想要刺中他们的腿并不容易。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,隋军的盾墙起到了很好的防护作用,可也遮挡了长枪手的视线,长枪攻击距离远,却不灵活,这样一来,隋军长枪手对高句丽士兵造成的威胁并不大。
双方步兵真正的较量发生在双方的弓箭手之间。隋军的弓箭手射不着最前面的高句丽士兵,就射中间和后面的人,而站在中间和后面的高句丽士兵也向着隋军大阵内部放箭,他们射不着隋军的盾牌手和长枪手,射的也是弓箭手。隋军弓箭手占有盾墙保护的优势,高句丽弓箭手占有人数众多的优势,双方展开互射,一时相持不下。
韩在熙调整了战术,高句丽骑兵再次发动冲锋。冲到隋军阵前后,高句丽骑兵用刀拨开隋军的槊,催马往前挤,试图用马把盾牌手挤倒,可是他们马上就发现这一招并不奏效。马的强大冲击力来源于高速奔跑时的动能,现在马没有了速度,也就没有了冲击力,仅靠马往前挤,想挤倒盾牌手并不容易。盾牌手不会被动地跟马较劲,他们俯低身体,用肩膀顶住大盾,另一只手用刀剑往上砍。大盾不到一人高,战马往前挤,马头刚好从盾牌上面探进阵中,成为盾牌手砍杀的目标。另外,槊手也不会闲着,他们的槊被拨开后,收回来再刺出去,马的目标太大,又没有任何防护,被刺中的概率很大。双方争执了一阵子,高句丽骑兵有不少战马被砍伤、刺伤,跟在后面的高句丽士兵也有不少人中箭。在损失了数百人马之后,韩在熙无奈地下达了撤退命令。
一计不成,再生二计,二计不成,还有三计,韩在熙决定,放弃对中间大阵的进攻,骑兵绕过隋军大阵,直接攻击正在过桥的隋军。假如韩在熙一开始就这么做,他会取得不错的战果,因为那个时候隋军的骑兵正在过桥,难以组织有效的防御,而现在,三个军的骑兵已经全部到达东岸,集结完毕。对此,韩在熙并没有十分在意,因为他有两万人,而隋军骑兵只有一万两千人,他有必胜的把握。
高句丽骑兵向隋军骑兵冲过去,隋军骑兵并没有被动应战,也发起了冲锋。狭路相逢勇者胜,隋军骑兵人数虽少,可个个都精神抖擞,斗志高昂,就连战马也昂首嘶鸣,期待着大战的来临。反观高句丽骑兵,他们已经徒劳地进攻了两次,现在处于“三而竭”的状态,不管是人还是马,都失去了锐气。更有甚者,看着仍然在源源不断过桥的隋军,高句丽士兵缺乏胜利的信心。
相向冲击的两股潮水轰然相撞,三万多人马混战在一起,进行殊死的搏杀。刀的撞击声,人的呐喊声,马的嘶鸣声,似狂风呼啸,如波涛怒吼,马蹄激起的尘埃,飞腾而上,连天彻地。
隋军第二批渡河的三个军首先过河的是骑兵,三个军的骑兵各四千人,分三路集结完毕后,一路从正面加入战场,另外两路从左右向高句丽骑兵后方包抄。高句丽骑兵原本就略微处于劣势,如今隋军骑兵的兵力一下子增加了一倍,而且试图包抄围歼他们,顿时斗志尽失,韩在熙当即下令,边打边撤。
兵败如山倒,高句丽骑兵刚开始还遵照命令边打边撤,很快就变成边撤边打,继而变成只撤不打,通俗一点说,就是夹着尾巴逃跑。韩在熙不想撤得这么狼狈,他大呼小叫着试图约束部下,可在千军万马之中,谁能听得到他的喊声呢,就算听到了,谁又会搭理他呢。实在没有办法,韩在熙只好听从副将的劝告,跟着士兵一起跑。
骑兵一撤,正在跟隋军僵持的高句丽步兵顿时作鸟兽散,使出吃奶的劲,朝着辽东城的方向逃窜。刚刚还处于防守状态的隋军步兵,立时扔掉大盾,对高句丽步兵展开追击。隋军士兵们如同下山的猛虎一样,奋勇向前,势不可当,他们边追边高声呐喊:“冲呀,杀呀,杀死高句丽狗,为麦大将军报仇哇——”高句丽士兵则像一群受惊的兔子,丢盔弃甲,连蹿带蹦,恨不得多生两条腿,跑得慢的人纷纷被隋军砍杀,一路上到处都是高句丽士兵的尸体。
一口气追出二十多里,辽东城遥遥在望。辽东城在今辽宁省辽阳市附近,留守辽东城的高句丽军队发现韩在熙败退回来,赶紧出城接应。隋军只上来不到五万人,不敢过于逼近辽东城,只得暂时收兵。这一仗战果丰硕,杀死高句丽士兵一万多人。
隋军大部队陆续渡过辽水,马不停蹄,直抵辽东城下,把辽东城团团围住。杨广下旨,动用十二个军的兵力,同时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攻打辽东城,每个方向放三个军,不分主攻辅攻,并力攻城,分别由左屯卫大将军吐万绪、左武卫大将军苏威、右武卫大将军李景、左御卫大将军王仁恭节制东、南、西、北四个方向的攻城部队。
辽东城是辽水东岸最重要的城池,高句丽在这里聚集了十万军队,经过前面两仗后,还剩将近九万人,仍然称得上实力雄厚。韩在熙擂鼓聚将,商讨迎战隋军的策略。韩在熙说:“众位将军,隋朝军队已经渡过辽水,包围了辽东城,大家都说说,我们应该如何对敌。”
大将李开泰嗡声嗡气地说:“大帅,隋军初来乍到,立足未稳,末将建议给予迎头痛击,杀一杀他们的锐气,让他们不敢觊觎我辽东城。末将不才,愿意引兵出战。”
韩在熙的亲信幕僚朴成哲赶紧阻拦道:“大帅,隋军势大,且刚刚得胜,士气正盛,我军宜婴城固守,凭借坚城抵抗隋军的进攻,待其师老气衰之时,再突然出击,必能一举破之。”
“那得等到猴年马月呀?”李开泰不以为然地说:“隋军兵力十倍于我,他们摆出现在这个阵势,明显就是仗着人多势众,不分主次,四面同时进攻。他们有充足的兵力轮替进攻,恐怕几个月也不会师老气衰。”
另一位大将权炳辉附和道:“李将军所言甚是,我军尚有九万之众,怎么能一仗不打就龟缩城内,那岂不让隋军笑话,说我高句丽军队胆小如鼠,不敢出城交战?大帅,末将也请求带兵出战,请大帅恩准。”
韩在熙刚刚打了败仗,尚心有余悸,倾向于朴成哲的意见,不过李开泰和权炳辉说得也有道理,婴城固守太被动,必须日夜提防、处处提防,一时一刻都不能松懈,而隋军则想打就打,想停就停,想什么时候打就什么时候打,想打哪里就打哪里,被动挨打的滋味很不好受。如果能够对隋军迎头痛击,打一场胜仗,则可以沉重打击隋军的士气,减轻守城的压力,同时还能提振本部士卒的士气。但问题是,出城迎战就一定能打胜吗,万一再打一个败仗,情况不就更糟了吗?
韩在熙在那里前思后想拿不定主意,又有几名将军请求出战,看来武将里面主战的人多,如果不出战,首先就挫伤他们的斗志,对守城不利。韩在熙咬了咬牙,说:“各位将军踊跃请战,精神可嘉,正合本帅之意,本帅决定出城迎敌,第一仗就由李开泰将军带兵出战。”
“多谢大帅。”李开泰大喜,冲韩在熙抱拳施礼。
韩在熙嘱咐道:“李将军,朴先生说得也有道理,隋军士气正旺,不可轻敌,要想取胜,需要在兵力上超过对方,我给你三万步兵、一万骑兵,你一定要猛冲猛打,在气势上压倒隋军。但是要切记,一旦隋军败退,你不可盲目追击,适可而止,见好就收,不要远离城池。这一仗的目的在于挫伤隋军的锐气,杀伤多少隋军并不重要。”
李开泰拱手道:“末将谨遵帅令。”
韩在熙点点头:“好,你下去准备吧,本帅准备好庆功酒,等你得胜归来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