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百四十节个人战斗技能
作品:《重生之民国元帅》 所有的战争都是跟仇恨有关系,在战争初期的时候还可以说是靠着理智来打仗,当战争进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,理智这样的东西都会被双方抛弃的,就好像现在一样,本身他们是无缘无仇的,印度士兵和华人在没有英国人的连接下是没有任何关系的。
但是当战争开始之后,这就完全不一样了,印度士兵看到他们身边的兄弟朋友一个接一个的倒下去,这个时候也终于是有了战斗的心了,而华人这边因为教官和士兵的死亡,所以他们也开始勇猛作战,跟原来的时候完全不一样了,原来的时候战斗还没有到一种拼命的境界,现在已经是到了一种拼命的境界,可以说双方都已经杀红眼了。
这种境界对于华人来说是非常不利的,因为他们的武器比较先进,之前印度人不敢拼命,所以他们都能够获得不错的战果,现在双方只要是开始拼命理智,就渐渐的被抛弃了,很多华人士兵都是端着枪站起来进行扫射的,尤其是那些拿着冲锋枪的,当他们子弹扫射完毕的时候,就会在隐蔽处射出一到两颗子弹,结束了他的生命,虽然是死了,但他的脸上也是露着笑容的,因为他们为了东南亚的独立而奋斗过了,为了华人的未来而奋斗过了。
虽然这场战役只有五分钟的时间,但是这五分钟绝对可以看出双方战斗的惨烈,500多名特别武装队队员,在这五分钟当中牺牲了上百人,而印度士兵牺牲了他们的五倍,死了大约500多人,这已经是1:5的战损比了,对于保安团的普通士兵来说,这个成绩是绝对不合格的,因为你们面对的是一群印度士兵,他们和一群绵羊没什么两样,但是对于刚刚组建的这支特别武装队来说,那已经是非常不错了,而且这又是他们的首次战斗,武器,也没有重型炮火的支援,只有小口径的迫击炮。
从这场战役当中,郑亮也发现了保安团的一些弊端,看来保安团所有的士兵离开了炮火和飞机的支援,打仗就成为一个短板了,个人战斗技能的下降,让他们在没有飞机和炮火支援下,连印度军队都没有办法击溃,这是队伍当中保安团战士所表现出来的,虽然在战场上他们已经尽力了,但是跟普通的陆军比起来,他们丧失掉了很多个人战斗技能,这也难怪了,在毛远山那种强调火力的战争下,单兵作战能力被降低到了最低,大部分时间强调的都是团队输出。
现在保安团的士兵在这里,只有十几个人,基本上全部都是靠着他们的个人力量,所以他们在对敌打击上就表现出了一般情况了,跟原来他们作战的时候是完全不一样的,原来保安团作战讲究团队输出,每个班级当中的火力输出配备都是经过详细计算的。
而且郑亮还发现单独作战的时候,士兵根本就不会节约弹药,虽然他们现在弹药还算是充足,但如果继续打下去的话,这些弹药根本就是不够的,这也难怪了,在以前打仗的时候,弹药都跟流水一样的送上去,每次打仗完毕,最累的并不是保安团的前线士兵,最累的是他们后方负责后勤的运输连的战士,他们才是整个战场上最累的人,一箱又一箱的子弹,一箱又一箱的手榴弹,足足可以把他们给累垮。
按照现在保安团打仗的规矩,这些都是属于数据收集的,郑亮要把所有的战斗过程和战斗心得写下来,然后整理好了交给他的上级,上面有专门的人来分析这些战斗心得以及意见,为了改良这些东西,毛远山专门设立了一个战情分析部,目前已经有500多人了。
这个战情分析部,毛远山是专门抄袭美国人的,在现代社会当中,美国五角大楼专门纠集一些善于分析的人,组建了战情分析部门,而对于世界各地的战斗过程以及战斗心得进行分析,用来改良美军的战术思想,还真别说,这个部门还真是非常有用的,他们对于提高美军的战斗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,而且对于运输和防护等等各方面都有很重要的作用,虽然说现在毛远山的战情分析部还不如美国的那么完善,但至少已经是建立了,随着这个步伐慢慢的前进,最终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。
一支部队在伤亡将近30%的情况下,还没有一个人逃跑,这已经可以称之为难能可贵的军队了,现在正要组建的这支特别武装队伤亡已经超过30%,但是还没有任何一个人向后退一步,也就在这个时候,天空当中又传来了熟悉的飞机的声音,郑亮松了一口气,这支军队的士气绝对不可以泄,按照正常的估计,如果伤亡达到50%的时候,肯定会有一些思想薄弱的人坚持不住,那个时候就会出现逃兵,这对于整支军队的未来来说,那是一个致命的打击,别管最后有没有取得胜利,出现逃兵的军队总归是不好的。
在城堡当中观看这一场战斗的英国人,慢慢的闭上了自己的眼睛,在他们看来眼前的这个事情基本上就可以结束了,在第二次飞机打击下,这些印度士兵能够活下来的十不存一,而且第二次的打击规模远远要比第一次强悍的多,第二次来了将近30架飞机,对付着还剩下五六千的残兵,那还不是手到擒来吗?如果是有防空武器的话,那还算是比较好,可惜的是除了他们手中的步枪,连一些轻机枪的数量都比较少,更加不要说高射机枪了,所以这些印度士兵的结局,只要是有脑子的都能预料得到。
“全部撤退注意隐蔽。”郑亮给他们培养的就是进攻的时候就要全力投入,撤退的时候也要令行禁止,绝对不可以恋战,因为天空当中的炸弹可不认识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