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十九章简在帝心
作品:《宋末崛起》 “臣不知,”
王珪想想道。
“臣下倒是记得此人,”
章惇想想道。
‘哦,这是何人,’
赵頊看向他。
‘禀皇上,上番沈经略发来的捷报中有此人,秦延,十七岁,塞门寨边军之后,被征调民夫运粮,途中研制出新式砲车,在种师闵麾下用砲车大破西贼,此战斩首过千,’
章惇年富力强,记忆力超凡,清晰的把秦延归拢出来。
“哦哦哦,”
赵頊懊悔的一敲头部,他想起来了,这个横空出世的秦延,他还让李舜举派人探查种师闵和秦延是否是冒功之人,只是这段时间事情烦巨,他竟然给抛之脑后了,很显然他的记忆力比起早先是差的太远太远了。
“原来是那个秦延,”
此时记忆力涌来,赵頊蓦然发现从粮秣营开始秦延就建立殊功,直到这次生擒赤麻花藏,秦延出现在每个关键的节点上,
‘臣等为皇上贺,此番鄜延路大军斩首万余,生擒西贼监军使,实乃十余年来我军少有的大胜,臣等恭贺皇上。’
赵頊还沉溺回忆中时候,王珪、蔡确、章惇已经按照规矩大礼参拜,为他祝贺。
赵頊惊觉立即大笑起来,他伸手虚扶一下,
‘诸位爱卿请起,同贺,同贺,没有几位卿家的殚精竭虑,为沿边运去辎重粮秣兵甲,也不会有此番大胜,同贺,’
王珪等人起身再次大礼参拜,大殿里气氛热烈。
其实众人都清楚这次所谓大胜,也就是一场惨胜,斩首万余的结果,可能是付出了数千军卒的性命,不过相比其他几路狼狈不堪大败而归的模样,种谔毕竟是胜了,非常荣光非常体面的归国。
这算是为此番宋军挽回了脸面,任谁也不敢蔑视宋军,这就是这场胜利的意义,何况斩首极多,俘获了敌军大将,这都是实实在在的战功,确实可喜可贺。
“来人,备下晚宴,今日我们君臣摆下庆功酒,”
赵頊兴致颇高,这是他数月来最高兴的日子。
一个小黄门应了一声急忙出殿去了。
王珪、蔡确、章惇等人并不愿意在此留宴,皇上赐宴确实是无上荣光,够几人显摆一阵的,不过规矩太多,极不自在,只是皇上难得高兴,就是让他们陪酒赔笑献上诗词,几人也得受着。
赵頊身体决定了他的酒量极浅,也就是饮了几盏酒,更多的时候是和众人谈笑,章惇、蔡确做了几首庆贺的诗词,这个宴席也就散了。
赵頊在小黄门的掺扶下回返寝宫,今儿真高兴,他给自己的奖励就是终于可以放下无穷无尽的折子,给自己放一个时辰的假,早点安歇,这就是这位大宋帝王可怜的福利。
他刚回寝宫,李舜举求见,赵頊立即召见了他,
“禀皇上,上番您让奴婢探查的事儿有了着落,皇城司在军中哨探回禀,种师闵和秦延确实立下大功,当时前军都监焦思耀统军死战,怎奈西贼势众,分兵攻伐后军粮秣营,其他几部民夫一触即溃,种师闵率领数百民夫拼死抵住,此时秦延在后指挥砲车、短矛大风,数百息间击杀千余西贼,西贼横尸遍野,立即奔溃逃亡,”
李舜举将夏州之战的情形完整的讲了讲。
赵頊边喝着热茶边听着第一手的探报,此时他终于明了,种师闵是种家子弟不假,但不是冒领功劳的衙内,而是种家又一个后起之秀。
而这个秦延更是了不得,从一个无依无靠的西军子脱颖而出,接连立下大功,这是什么,这是天降奇才,也是他登基以来遇到的最卓越的人才,而且这个人才今年只有十七岁,也就是说最短来说秦延还可以为大宋尽忠职守三十年。
赵頊突然觉得今天是几年来他最满意的一日,没有之一。
晚上酒劲上涌微醺的赵頊临睡前,在寝宫内的屏风上郑重的写下了秦延、种师闵的名字,然后才施施然的睡去,一觉到天明,如此种师闵、秦延就有了简在帝心的资格。
第二天午时末,赵頊颇有些迫不及待的将政事堂的宰辅们一一招来,目的就是一个封赏有功之臣。
其实一众宰辅明了,官家这是想要利用此次封赏酬功来提振民心士气,此番五路伐夏两路大败而归,从初估来看估摸损失在十余万人,当然有些未归的将士可能是因为怕归国后被追责,因此在边寨附近隐匿,等待朝廷惩处的消息,以后还是会归国的。
但是损失惨重是一定的了,这让大宋内部的很多士人抱怨连连,纷纷认为此战过于冒进,深入不毛千里,失败是注定的,因此主战的赵頊压力极大,甚至赵頊的母后高太后也对此很是不满。
所以赵頊想利用这次大捷加上收复米脂等处,收复良田数千顷等来提振民心,改变风评不利的被动局面。
既然是酬功,当然要至上而下的封赏,种谔作为一线的大帅,统领数万宋军从绥德出发,在无定川击败数万西贼,斩首近万,迫使米脂等四寨两万余西贼投降,收获良田数千顷,将大宋疆界向北大大扩展。
同时鄜延路大军乘胜一股而下银州、夏州,挟大胜之威向西直下数百里外的盐州,直达宥州城下,让西夏石州军司、左厢神武军司、嘉宁军司损兵折将狼狈不堪,如果不是粮秣不济,种谔大军远远不止于此。
因此作为大军统帅种谔肯定当居首功,种谔如今的本官是文州刺史,武职的品阶是东上阁门使,差遣是鄜延路都副总管。
“陛下,种谔的差遣不可变,此番的褒奖升迁本官和武职品阶,”
王珪思量了一下后言道,一开口就定论差遣不能变。
王珪此话一说,蔡确面无表情,章惇却是一皱眉,显然很不满意。
赵頊知道王珪这是在变相打压种谔等武臣,上番他让高遵裕一个武臣知庆州,打破了几十年来只有文臣才能执掌一路经略使的成例,引起朝野文臣的极大不满,而李宪以内侍出身知熙州,执掌一路军政大权,也引起朝野极大反弹,御史台的弹劾如雨。
五路伐夏,现下看来高遵裕为了争功没有允许刘昌祚趁西贼无备抢先攻击灵州,待得他统军到得灵州城下战机已逝,夏军已经准备多日,最后宋军只能攻击有备之坚城,月余久攻不下,粮秣断绝,最后只能饮恨败北。
这成了赵頊任命武职失败的范例,如果不是这么一个贪婪的武职拖慢了大军行止,也许早已攻下灵州,然后直驱北方的兴庆府了。
所以朝野讨伐声一片,赵頊作为决断者也颇为狼狈。
这种情况下,朝野坚持必须恢复文臣领军的惯例,这也是王珪所说种谔差遣不能变的原因,种谔不可能再上一步知延州,成为延州知州。
赵頊看了看王珪,他知道王珪耳根子软,也是守旧一派,当然要听取朝中官员的建言,反正风评如何他就倒向哪里,绝不招惹大多数。
虽然王珪如此赵頊还得留着他的左相之位,那是因为他不能允许政事堂被蔡确、章惇等维新派一手把持,政事堂不能成为一派人物的一言堂,即使维新派掌权是他默许的也不成,必须保持政事堂内部的制衡,这就是帝王之术。
赵頊敲了敲龙案,然后示意王珪继续,
“臣以为擢升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,另迁个团练使就是了,”
王珪的话终于让章惇忍不住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