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百三十三章赵佶的野望

作品:《宋末崛起

    “为倭人征战,倭人当然要开销一切了,倭人哪怕心知肚明我等所为,也得心甘情愿的拿出银钱来,”
    秦延哈哈一笑,这就是阳谋,看出奕州军的目的来怎样,为了保住手中的权力,这个掘河天皇还得乖乖听命。
    “只是主公言称的不得用天皇称谓,怕是倭人不能应允吧,”
    种师闵是大宋出身,当然晓得正朔的关键,这如同所谓的名节一般紧要。
    “当然要一些波澜,但如其不允,那就与城皆亡吧,至于钱粮我等自取就是了,”
    秦延必须坚持这一点,从他这里日本的条约不存在天皇的称谓,当然了关起门来怎么叫他也管不来。
    事实证明,掘河天皇没有那个为了名节殉葬的决心,藤原家忠传话后引起了很大波澜,但是在死亡族灭面前,这些称谓就是小事了。
    天皇近臣们甚至找出了合理的解释,反正是同奕州密约,不影响天皇在国内的正朔,签了又能如何,相反,如果不允,他们都要死无葬身之地了。
    于是第二日,藤原家忠急吼吼的带着合约赶到了大营,合约上已经有了天皇的签字和玉玺印记,秦延代表奕州签署了合约。
    于是这份被后世倭人视为奇耻大辱的奕州、日本订立的京都条约正式生效。
    秦延立即下令放归万余倭人足轻,再就是送往城中三千石的粮秣,秦延是毫不肉疼,反正都是从倭人手中劫掠而来的,乃是身外之物。
    万余足轻进入城中,还有粮米输入,再就是官府四处告知,马上就有新的粮米从近畿地方输入京都城,已经处于全城暴动边缘的京都终于恢复了平静,只要有活下去的可能,这些细民也不想暴动作死。
    五日后,奕州军接受了两年期的百万贯的赔款,开始从京都撤军,向大轮田泊方向转进。
    留给倭人的是一片焦土的京畿地方,还有十万计的流民,千百村镇被焚毁,这是倭人历史上最大的浩劫。
    奕州军给倭人带来了十万以上的伤亡,其中数次大战让其军威赫赫于倭人心中,更是留下了血谷、血寺的威名。
    西寺从此也被称为血寺,这块血肉屠场称为倭人日后千年也绕不过去的心殇之地,多少诗词哀叹此番国战大败。
    而白河上皇、掘河天皇担负骂名无数。
    密约在数十年后暴露,天皇的威严受到了极大的冲击,天皇对日本节制受到很大动摇,日本天皇的世袭权威性受到挑战,这种继承正当性受到了极大的挑战,只因天皇卑躬屈膝的签署了这个屈辱的条约。
    掘河天皇声名狼藉,白河上皇也不好过,谁也不会忘记之所以爆发此番屈辱的大战,从此让奕州人在日本跃武扬威,都是因为白河上皇作死的触怒了奕州人,这才引发了此番的大战,掘河天皇不过是个替死鬼,白河上皇才是那个始作俑者,大和的罪人。
    所以斥骂白河上皇的诗词无数,甚至唾骂上皇成为勋贵、武士的流行语,越发的败坏了天皇的所谓正统性。
    到了后世的二十世纪,倭人还是对这个屈辱条约的签订耿耿于怀,国际上不断的发文血泪声讨奕州人对倭人的侵略以及暴行,奕州人对百姓肆意的杀戮和劫掠是他们攻击的重点。
    但是华夏轻飘飘的一句,上古传闻,查无实据,倭人卑劣无限,构陷天朝而已就挡住了悠悠众口。
    何况华夏在国际上的地位远在倭人之上,倭人也只能徒唤奈何而已,干涉不了华夏在国际上超然的地位。
    大观元年年末,大宋京师皇城垂拱殿内笑语盈盈。
    大宋皇帝赵佶正在杨戟侍候下净手,而政事堂诸公正在鉴赏赵佶刚刚所绘之御花园瑞雪图。
    左仆射蔡京、右仆射何执中、尚书左丞邓洵武、尚书右丞梁子美等政事堂诸公恭维之词滔滔不绝。
    此时此刻数人倒也是诚心诚意,实在是赵佶的功力足以晋身大宋一流大家,书画上端的高绝,所以几人逢迎起来那是真心实意,毫无违和感。
    赵佶虽然言语上谦逊了几句,但是年轻的脸上却是显出了一股傲然。
    这是他无人可比的长处,当然值得自傲。
    赵佶落座饮茶,其他诸公也是啜饮起来。
    赵佶边饮茶,边和众人闲聊几句,殿内气氛极佳,很显然,大宋官家的心情极好。
    也难怪他如此,大宋今年税赋增长了一成有余,大部分增长都来自公田所的收益,虽说是蔡京建言的,但毕竟是赵佶首肯的,因此当居首功的必须是赵佶。
    当然了,虽然税赋增加,但是财赋的窟窿却是越大了,今年预计亏欠一百五十万贯。
    没法,大肆扩建皇宫,只是御花园仿造江南的园林,运来的花草奇石都是巨大的开销。
    不过这事可以另说,毕竟税赋是增加了,这就是一个可以大书特书的好事。
    从外部来讲,宋军在西北宣抚使童贯的统领下不断攻伐西夏,吞并了西夏中部西部千里国土,西贼每日里瑟瑟发抖中。
    压制大宋百余年的北辽北方烽火处处,女直人正在攻城略地,如今重兵攻击北辽中京,如果中京被女直人攻取,北辽中北部二十州尽失,有倾覆之危。
    可说大宋北方边患大大缓解,从未有过的宽松。
    可能其他人说赵佶好命,登基以来遇到的好事无数,北辽大乱,本是阻卜人和女直人造成的,非是大宋攻伐所致,但是大宋也得到了边患缓解的好处,除了命好还有其他的解释吗。
    但是在一众逢迎的大臣口中就是赵佶自有祥瑞,带给大宋如此利好了,因此马屁如潮。
    赵佶也最是愿意听取这个,已经将北辽的大乱和他的登基联系一处,乃是他登基所致,祥瑞之兆。
    因此是逢年末,赵佶心情大好,今日政事堂的奏对中,赵佶笑声不断,每人都通晓官家的好心情。
    蔡京啜饮几口后,看了眼邓洵武,邓洵武立即了然,当即拱手道,
    “陛下登基以来,我大宋国力升腾,海内平复,乃是少有的盛世之像,”
    邓洵武如此恭维,赵佶笑眯眯的受用着,两人将这一年来不断出现的庶民暴动抛到脑后,
    “现今北辽大乱,北女直如今直捣黄龙府,声势惊人,北辽步步后退,臣下以为我军当联络女直攻打辽国,如能大胜则可收回幽云十六州,陛下,”
    邓洵武兴奋的一辑,
    “那可是太祖太宗未曾收回的故土啊,”
    不管前面说了多少,只是最后一句已经让赵佶目眩神驰,是啊,此等功业如成,那他的功业可以媲美太祖,足以青史留名了吧。
    脑补了一番收回幽云他声望大涨的情形,赵佶兴奋的满脸放光。
    他压抑不住的看向众人。
    “陛下,臣下以为邓学士建言妥当,我大宋不可错过这个良机,”
    蔡京第一个赞同。
    这毫不意外,没有蔡京,凭邓洵武的才干进入政事堂毫无可能,邓洵武就是蔡京的跟班,为了荣华富贵邓洵武甘心追随蔡京。
    而蔡京需要在政事堂有个帮手,两人一拍即合,这才有了邓洵武入阁的结果。